幾年前,我呆過的小城裡曾發生過這樣駭人聽聞的事件:在城市的某繁華街道上,某騎著三輪的老漢上橋時不幸翻到在地。事發一個小時內,竟無一人伸出援手。後來這件事的視頻被傳到了網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我所在的這座小城也因此事件“聞名全國”。我不敢說,這其中是否包含著某種集體的冷漠,因為發生這起事件的地點畢竟是一座偏僻的小城;然而幾年後,佛山“小悅悅”悲劇的上演,讓我漸漸意識到了所謂華夏大地上“街道文化”的稀薄:在巴黎的街道上,人們對於異鄉來的留學生尚能報以微笑;而在中國,別談微笑,就是對生命的某種本真的憐憫都顯得如此匱乏。但好在還有陳賢妹,讓我們冷清的街道上能夠多一份人性的溫度。
我想起了許知遠在其新著《一個游蕩者的世界》一書中對印度的街道的描寫:“到處是公共管理失敗的例證。人們睡在馬路兩側,甚至中央的一條隔離帶上,總是交通堵塞,黃色的出租車擠占道路的一半,不停地鳴笛,男人們在路旁的水窪旁小便,他們可以半蹲下,像是雜技表演,似乎這種姿勢保持了最後的體面。人人都吃檳榔粉,車上、路旁總有人出奇不意地吐出一口紅色的唾液,露出腥紅的牙根。連電線都響應了這種擁擠與混亂,它們經常是如一團亂麻般糾纏在一起,竟然仍在運轉。”
我想中國現在正面臨著某種選擇:是選擇巴黎式開放、包容、溫暖的城市文化,還是選擇印度式混雜、自私的文明存在方式?我真的很希望,中國能夠朝著巴黎式的方向前行:擺脫集體主義思維方式的鉗制,用我們內在的對知識的熱忱,帶著對文化虔誠的信仰,去照亮城市街道上每一處陰暗的角落;同時,在寬容、理性的感召下,用瞳孔裡的愛去打量身邊的每一位行人,讓中國的街道不再冷漠,亦讓這個正在轉型的國家多一份溫暖人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