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5日電/上海文匯報報道,有人堅守中國古典主義藝術的陣地,有人痴迷於中國文人畫的筆墨底線。有人欲重扛西方古典寫實的大旗,有人“挪用”西方波普藝術的圖式。有人沉溺於自閉的空間,異想天開,自我表現。有人隨意塗抹,遊戲與調侃藝術,完全脫離群眾,不知所雲。有人照相寫實,只有真實的軀殼,卻迷失了藝術作品的精神本質、應有的價值和審美取向……鑒於當下中國美術創作的現狀,應安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反思當代中國美術的出路,很有必要再次審視藝術創作的本質、根性及其核心價值觀念,倡導真、善、美高度統一的民本主義藝術創作思想導向,以促進中國當代美術創作的繁榮與和諧發展。
回歸現實,反映時代風貌、
近20年來,在當代的大部分美術創作作品中,人們已經很少看到真正的農民形象,就像工人的形象在日常創作中早已被淡化一樣。藝術創作要面對現實,要改變這一現狀。美術家不是普通工匠,而是有良知、有社會責任心的“公共知識分子”。藝術家要用社會主義先進的文藝理論,“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地和具體地描寫現實”,重構社會主義美術創作體系。美術家要深入社會現實中去,表達對弱者的關懷,為人民大眾服務。藝術家應以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為天職,用真情與愛心來反映客觀真實的生活現狀,表達特定時代的社會歷史畫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美術家及其美術作品的社會價值與歷史價值。譬如,國畫家劉文西歷時40多年,先後60多次深入陝北生活基地,畫了2萬多張農村速寫,創作了大量的陝北革命歷史題材和人民群眾風土人情的作品,創立了“黃土畫派”,成績卓著,為現實主義創作塑造了一個典範。
現實主義作品普遍關心社會文明發展進程中人的生存處境問題,表現出藝術家對老百姓的命運與前途的深切關懷。藝術家要以人道主義思想為武器,廣泛關注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並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倡導社會與藝術的改革,通過塑造典型細致的生活形象,揭示天人之道,展現生活中真、善、美的根性。“五四”運動以後,西方美術思潮大量傳入中國,曾經有過一個輝煌的階段。上世紀80年代前期是新時期中國美術的“覺醒期”,突出地表現出對人的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進一步思考與呼喚,中國出現的第一批以人道情感著稱的農民題材油畫作品,如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等,給廣大觀眾的視覺和心靈都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掀起了一股鄉土現實主義畫風。它以客觀現實生活為原型、情真意切地表現藝術家對農村生活的感受,開創了中國農民形象創作的新時代。艾軒的《若爾蓋凍土帶》以高調環境與深色主體的強烈對比,揭示人物內心的衝突;韋爾申的《吉祥蒙古》以富有形式感的構成體現了三代牧民欣逢盛世的幸福生活。新世紀之交,創作更為自由和多元,中國畫創作如王明明的《八月吐魯番》、田黎明的《雪域淨土》等,把光影表現與傳統中國畫詩意結合,呈現出新的面貌。畫中的農民形象成為畫家讚美自然、歌頌人類淳樸理想的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