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東南亞藝術品的收藏情況有點類似於中國,鑒於藝術品的文化精神價值和保值增值的功能,更多的知識分子、中產階層開始購買藝術品,其可以接受的普遍價位基本在1萬到3萬馬幣。一些更有經濟實力的人或藝術機構則會到中國或其他地方選購比較貴的藝術品。與西方相比,東南亞國家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較小,經濟形勢相對穩定。這無疑對東南亞各國的藝術品市場是個好兆頭。“目前來看,印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是東南亞有市場潛力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口較多,藝術家人數也多,產生優秀藝術家的比例就高,未來會產生一批很有市場潛力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會被世界各國的藏家接受。
近幾年的拍賣中,我們不難看出,蘇富比、佳士得、羅芙奧等都有了東南亞藝術家的拍品,甚至開辟了專場,這無疑是藝術市場的風向標,充分說明了東南亞藝術不可或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當被問及隨著東南亞藝術市場的發展,是否會產生像2007年和2008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井噴現象,他坦言,東南亞國家藝術市場發展相對保守,藝術市場的發展會按步就班前行,不會有揠苗助長的過激行為。東南亞國家的藝術家作品價位整體偏低,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可以挖掘。
“漲”中求穩 蘇富比東南亞藝術部主管莫錦川表示,東南亞藝術家的作品還有“漲”的理由。蘇富比東南亞藝術拍賣於2008年起由新加坡移師香港,並與香港蘇富比春秋兩拍同期舉行,進一步開拓亞洲、乃至全球客戶群。東南亞藝術拍賣在2008年遷至香港後達到1.67億港元;2010年和2011年分別達到1.47億港元和1.9億港元的成交額,市場繼續穩定並攀升。“東南亞藝術反映了該地區在文化、歷史與宗教上多元、多彩的特性,不少藏家都感到非常清新。我們把東南亞當代藝術引路香港拍賣市場就是希望把這個發展中的藝術板塊進一步推向國際。東南亞藝術品價位相對較低,但品質很好,目前已經吸引了歐洲和台灣的很多藏家。他們的藝術和拍賣價位也一直呈上升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