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國時期作家“經濟意識” 以魯迅為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2 09:38:40  


 
  值得注意的是,魯迅中性的“經濟倫理”,並非一種簡單的“唯飯史觀”。在給青年設計的方向“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三事背後,魯迅的《北京通信》更指出了他的具體標地:“我之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並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魯迅由此區別了“經濟意識”中兩個向度及其差別:一是“生存——苟活”,二是“溫飽——奢侈”。這使得他的“中性金錢”理論極富張力,也更具現實針對性。

  同時,在這樣一種中性“經濟倫理”之下,魯迅展開了對於“非中性經濟倫理”的反思和批判。如批判跪倒在金錢之下的金錢崇拜之心。這一拜金心理,甚至成為“國民性”體現。魯迅也批判了鄙視“金錢”、忽視現實生活的超越精神。魯迅認為回避金錢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也是虛幻的。所以,堅持“金錢生存論”這樣一種“經濟意識”,是魯迅思想中的一種文化學意義“經濟理論”。

  而魯迅文化學意義上的“經濟意識”,就蘊含著一種宏大而深刻的文化關懷,以濃濃的人文精神來消融經濟的冰冷。我們知道,魯迅宏大的文化關懷在於“立人”。但在魯迅的“立人”思想的思考中,我們一直將之緊緊地綁定在“尊個性”和“張精神”之上。到底該如何“尊個性”和“張精神”?此時魯迅“經濟意識”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學意義上的“經濟倫理”,對他的“立人”之思具有啟示性的洞穿,這就是“經濟權”的獲得。“經濟權”的獲得,不僅是魯迅文化學意義上“經濟倫理”的一個重要體現,更是魯迅波瀾壯闊的“立人”工程的底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