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3日電/《瞭望東方周刊》報道,最近,我去東京參加了一個由中日韓三國大學生參加的討論會。會上,大家唇槍舌劍地討論著著東亞一體化、東亞新地區主義、東亞共同體等理念的發展和機制的演進。有可能在充滿歷史和現實困境的東亞三國產生一種“東亞認同感”嗎?三國年輕一代歷史觀和國家利益的分歧,會影響這個地區未來的穩定嗎?這些問題在會議期間一直困擾著我,卻又找不到答案。
某天會議結束後,我們一個會議室的十多個人決定一起去吃地道的日式火鍋,這裡面,除了我和復旦大學的同學、早稻田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之外,還有東京大學和首爾大學的同學。席間,東京大學的河野堯廣突然饒有興致地與我們討論起漢字的“進化”歷程。他從杯中蘸了些清酒,用食指在桌上寫了一個“劉”字。“這是小篆”,河野說,“後來它進化為了繁體。”
“哇,你真厲害!這個字的繁體我們常常想不起來怎麼寫。”一旁的中國學生刁朔忍不住驚嘆道。“但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現在卻進化成了‘劉’。”河野滿臉疑惑地問我們。而且,他寫的這個簡體字並不是“劉”,而是“又刂”,可見他確實對於簡化漢字摸不著頭腦。
“我也覺得困惑。簡體字與繁體字放在一起學習的時候,很難找到規律。”韓國首爾大學政治學系的金杜煥也凑過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