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7日電/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 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中國民族宗教網報道,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