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拋開作品本身內容不看,近兩年來港台作品在內地受到熱捧,是否也與媒體或整個出版界的熱炒有關?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江弱水:包裝,營銷,我對粗糙的精神產品的這一類炒作方式不耐也無奈。有什麼樣的受眾,就有什麼樣的賣家,你可以這樣歸咎於讀者。但是,現代社會已經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了,供給創造需求,這又得從更深的層次來理解我們出版界的職責。
仍須提倡 魯迅的“拿來主義”
記者:您認為在一定條件下(比如相同時期、相同領域、相同體裁)進行比較,港台學者、作家是否優於內地學者、作家?
江弱水:我沒有資格評判。但總體印象是有的。1949年後,前30年流行的作家,港台比內地優秀得多;後30年流行的作家,各有各精彩。你說的港台許多作家我看過不少,也良莠不齊。蔣勛不說了,蔡瀾好在哪裡?陶傑的專欄文章切膚甚至入骨,但是內地出版社能給他不加删汰地出版麼?不可能的。
記者:您認為,在內地出版界引入港台作品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什麼問題?讀者在選擇港台作品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江弱水:港台自有連城璧,爭奈我們識碔砆。碔砆像玉,其實是石頭。這就要求我們在拿來的時候,像魯迅先生說的,“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讀者如果珠玉滿前,他選擇石頭的機會就小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