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馬未都:中國藝術品買家多二三流富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9 00:07:35  


  
  中國藝術品買家
 
  多為二三流富豪
 
  雖然中國已經有一支龐大的收藏大軍,但在採訪這個行業的各色人物時,卻沒人說得出中國有誰能真正稱得上是“大收藏家”。
 
  “傳統意義上的概念最低的標準就是一代人不賣,賣的話可能是下一代人的事情。現在很多所謂收藏家就是個商人,買來很快就賣了,這不能算收藏家。”收藏家馬未都說。
 
  上海長樂集團董事長李建忠是上海最早的一批收藏家。1980年代,他憑興趣開始收藏各種老物件。在他古色古香的1872會所(由其所收藏的清朝的一所徽派民居改造),有第一代“愛迪生”老唱機,樣式古樸大方的第一代西門子冰箱,明代的石獅子。1990年代,他開始收藏字畫。“收藏實際上是很享受過程的。”李回憶說,拍賣前要參加預展,會約很多行家、朋友一起去看,大家一起交流字畫的背景、藝術家要表達的意思,然後判斷真偽。“到手也好,失去也好,都很享受的。因為你記憶裡有這樣一段。到手的會自己慢慢把玩,不到手的會一直惦記著它。”
 
  像李建忠這麼有“古典範兒”的收藏,已很少見。現在他有不少身價不菲的朋友都在做收藏,“都是派手下的一個經理去參加拍賣,回來拿個清單看一眼是什麼就收起來了。”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藏品品質很有問題,“東西是收了一屋子,就是用我的水準去看,覺得很多是有問題的。”
 
  幾年前,李建忠就很少參加藝術品拍賣了。“1990年代很好的字畫也就幾十萬,現在動不動就是千萬,你還怎麼買?”每一次社會財富結構的變化,以及藝術品價格的上漲,都會帶來參與人群結構的變化。
 
  1990年代,活躍在中國收藏市場的,主要是港台商人。“因為價格便宜,他們是一車一車地買。”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強說,江浙一帶做實業的企業和很多做股票的人也是主要買家。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創,使得一批海外買家銷聲匿跡。從1997年到2002年,藝術品市場基本處於停頓狀態,價格和每年成交額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但是這幾年買家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內地的買家逐漸取代海外的買家,成為主力。”董國強說,很多房地產富豪都是那個時候進入市場的。“2003年‘非典’之後,藝術品價格突然爆發,與買家的結構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從2005年起,馬未都感覺到自己在拍賣市場已經“玩不轉、買不起了”。資本對於藝術品市場的影響在2009年形成一道不可逆轉的分水嶺。2009年保利春拍,劉益謙1.69億拍得的《十八應真圖卷》,直接把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帶進“億元”時代。高品質的收藏徹底地成為財富金字塔頂上的人才玩得起的遊戲。“就像是鯊魚和鯨魚們在海面上把獵物分了,海鷗盤旋著下來揀點剩下的。”馬未都說,很多像他這樣的人都成了“海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