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專業的老師也很生氣,在學校朝氣蓬勃、富有創造力的學生,出了校門後大量銷聲匿跡,流於製作“關鍵幀”(動畫設計動作的主要畫面)之間的“過渡幀”(動畫設計動作的過渡畫面)、重複簡單的粘貼複制的工作,在業內聲名鵲起者甚少。
一部“戚繼光”“爛片”泡泡,終於讓“爛片”出台流程浮出水面——製作公司先製作出批量的動漫片,然後在電視台和院線進行公關,最後到政府錢庫里領賞。而發“賞錢”的正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政府各項文化扶持政策。由於披著文化外衣,這種怪現象一直被容忍,滋養了一批專門吃政策的企業,擠壓了真心創作企業的空間。動畫導演皮三說,“文化豆腐渣工程的出現,是因為不會死人,因為難以審查與評判。這種風氣不糾正,未來不僅僅是中國動畫,中國文化領域的各個層面都將深受其害。”
事實上,不僅是動漫,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少是“撮合型”。總投資6.6億元、目前已由政府投入1.2億元的武漢市江夏區的譚鑫培文化園,是全國最大的京劇主題公園。但是目前遊客稀少,只有兩個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維護。政府期望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但結果卻是應者寥寥。
而在另一端,我們也許很難想象,作為中國大學生動漫成功典範之一的“兔斯基”女孩,會獲得政府扶持和青睞。然而,檢驗動漫、文化產業行不行的是政府嗎?從“兔斯基”被青少年、白領追捧可以看到,只有觀眾,才是最好的檢驗員。
非官方的力量、網絡的力量,正在倒逼一個泡泡的破滅,另一種美好的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