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1日電/《中國藝術報》報道,日前有媒體報道,在西平鐵路涇川段建設過程中,位於甘肅平涼的涇州古城遺址遭嚴重破壞,當地文保部門曾兩次發出緊急停工通知,均被無視。一方是國家“十一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遭遇按期完工的工期底線;一方是絲綢之路上的千年古城遺址,全面保護也是一條不可觸碰的底線。地方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兩條底線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狹路相逢”,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孰輕孰重;魚與熊掌,真的不可兼得?矛盾開始變得錯綜複雜。
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但對於此事,我們不支持爭勇鬥狠,也不願看到相關一方以“不知情”為由將其責任推得一幹二淨,另一方卻以無可奈何的不冷靜方式阻礙工程進展。需要明白的是,無論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是助力經濟發展的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這對於任何一方政府和民眾,都是夢寐以求的利好之事。
鐵路建設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為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經濟支撐;歷史文化資源反哺地方經濟,給予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這兩條本應平衡發展又相輔相成的路徑,為何在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卻一再交錯、相克,陷入僵局,有時甚至還多了一種“你死我活”的味道。糾結於此,或許,釐清矛盾產生的根源以及尋找可行的解決之道才是我們當下更應思索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