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類似的言論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大多是可以被證偽的。文理之爭這樣的話題,和互聯網上常常引發口水戰的男女之爭等,並無太多技術含量。而如果對文史哲了解得多,也會發現現在的研究方法也多走向了“科學”。看看作者的文章,之所以對文史哲咬牙切齒,與其長期和北京大學某哲學學術機構的論爭有關。作為旁觀者和非專業認識,無力探究孰是孰非,不過可以確定其論斷,尤其產生的具體情景,未必有多少普世意義。至於西方社會中後現代主義者、左翼人士之於右翼、保守主義的對立互搏,照搬到中國,怎麼看都有些水土不服,是為爭論而爭論。
有意思的是,對文科的攻擊往往並不來自頂級的理工科學者。何兆武先生《上學記》裡面記載的他最推崇的同學王浩先生,成為了美籍數理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和科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以及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而他的學術歸屬則是“數理邏輯”,哲學之一種。這在我看來很符合其天賦才能。
實際上,理工科對於文科的優越感並非社會常態。仔細審視下,這種優越感繼承著上世紀80年代已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生存策略,更一以貫之的是二十世紀中期以來“工業立國”的宏大思路以及教育實踐。而這種思路和實踐造成的問題與危害,幾乎已經人所共知,如易中天先生所言,“中國教育出了嚴重的問題。丟掉了根本,搞壞了腦子。不能懷疑,不准批判,不會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實證,當然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不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果是,文科生變成字紙簍,理科生變成機器人。誰都不會獨立思考,每個人都喪失了自我。”
都是單向度之人,卻在互相仇視攻擊,實在是很荒唐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