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節目孩子不像孩子,像大人。孩子模仿大人,大家哈哈大笑,可我每次看這種節目都想流淚。”“知心姐姐”、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盧勤坦言,每次搞活動,想找一個孩子說出真摯的話都很難,拿腔拿調兒本不是孩子應該有的狀態,可把他轉過來太難了,因為他看的電視形象是這樣的。在電視娛樂節目收視率至上、大眾娛樂口味紛繁複雜、社會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們的少兒節目該如何為祖國的花朵帶來陽光和雨露?
事實上,一些優秀的國外少兒電視頻道十分注重傾聽孩子們的聲音,與孩子們形成良好的溝通交流關係。美國迪斯尼頻道在做節目之前,經常和幾百個孩子交流,對每一個環節進行測試,以保證節目有足夠的樂趣和效果;也可以嘗試讓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孩子參與製作少兒節目,比如菲律賓某家電視台就有一檔兒童節目,純粹由9~14歲的孩子動手製作。
對於當前少兒節目存在的問題,有專家認為,歸根結底就是編導們用一種成人視角來剪裁、規範少年兒童充滿童趣的內心世界,或是主觀判斷孩子們的喜好。因此,少兒節目的編導應該放下架子,深入實際,真正理解當前少年兒童的所想所思。
“自然和童真是很難達到的藝術標高,被成人輔導出來的腔調化、成人化的作品,違背藝術最根本的對真善美的追求,達不到好的藝術效果。”解放軍總政歌舞團演員黃宏曾指出,“成人化”是成人大肆破壞孩子原本保有的最美好、最珍貴的品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面對多大的孩子,你的心理年齡就應該有多大。”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編室主任、教育專家任小艾強調,做少兒電視節目,一定要把兒童的視角、兒童的心理、兒童的夢想、兒童的心願展示出來,打造的是孩子們的盛宴,而不是成人的,這一點非常重要。面對熒屏上不斷湧現的“小大人”,歌曲《國家》的詞作者王平久說:“我們應該把很陽光的少兒情懷呈現在舞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