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光明網報道,近日,針對當前個別廣播電視鑒寶類節目過分關注文物經濟價值,宣揚錯誤投資收藏理念,存在過度娛樂化的現象,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就進一步加強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規範和管理髮出通知。通知中要求,文物鑒定類節目中出現的用於鑒定的文物必須為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節目中出現的用於鑒定的文物必須為法律規定允許買賣的文物;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不得從事文物的商業經營活動,不得利用文物鑒定類節目開展模擬交易、廣告推銷等文物商業經營活動。
而對於節目形式,通知中要求相關節目要科學展示文物鑒定的複雜過程,明確提示投資文物收藏的風險,文物估價要提供市場依據。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不得暗示或要求專家修改文物評估結果、高估文物市場價格。
鑒寶節目的各種亂象早已受到詬病,鑒寶人是“托兒”、專家胡亂估價的現象時常發生。這次的通知能否如同一劑強心劑,規範現有的鑒寶節目?記者就此採訪了廣東省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鄧炳權等專家,分析鑒寶節目的種種亂象。
亂象一:一眼定乾坤快速鑒定難保準確
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內,在場的文物專家圍繞著桌上的藏品走上一圈,拿出來看看,然後一錘定音,鑒定真假,主持人則在觀眾的驚呼聲中一錘將假文物砸得粉碎,這是鑒寶節目中並不少見的情節。
雖然有徐邦達“畫展半尺,即知真假”這樣的鑒定專家,然而,徐邦達的“快速鑒定”是建築在長期對古畫的研究基礎上,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節目的舞台上,這種類似做秀式的“快速鑒定”到底可不可靠?鄧炳權說,在鑒寶節目中,專家的鑒定意見決定著藝術品的命運,但專家在現場做出的判斷卻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因為現場時間短、文物上手快,加上沒有專業的化學分析儀器,以目鑒為主,很難保證做出的判斷是絕對準確的,只能說對藝術品進行初步鑒定,僅供參考,再加上目前很多造假手段都非常高明,連專家也可能會上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