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演出商 “又愛又恨”的粉絲團
從當年排隊買偶像磁帶海報的追星族,到現在規模化、專業化並且擁有龐大消費能力的粉絲團,“粉絲經濟”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其中,韓國藝人團體的粉絲隊伍,近年來不斷成為國內演出市場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尤其是其專業化和瘋狂程度,使得國內運作韓流的演出商們“又愛又恨”。
不難發現,即使粉絲們願意為偶像如此付出,也並不意味著他們願意充當“冤大頭”,演出商對於粉絲少許的不周到之處,事後都會成為粉絲們口誅筆伐的源頭。比如某韓國藝人在來華巡演後,便被粉絲在網上羅列出了演出商的“十大罪狀”,比如票務問題、發布會上主持人對於藝人的“欺負”、粉絲接機問題、演出彩排需要歌迷購票入場、藝人的飲食住宿等大小細節都被粉絲們在網絡上質問,甚至還出現過演出商的非官方百度貼吧被粉絲“爆吧”的過激事件。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韓國藝人能夠成功打入亞太市場,其對於粉絲隊伍的經營功不可沒。“韓流在發展過程中引進了歐美節目製作與市場開發模式,即細化分析市場需求,按照性別、年齡段、教育程度等標準,將受眾劃分為不同群體,依據各群體喜好,打造偶像形象。這一模式區別於樂迷自由選擇偶像的情況,減小了樂迷群體的流動性,使之成為某偶像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專屬樂迷群體,即市場消費群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演出市場收益。”魏明告訴記者。據了解,為了使得偶像歌手的演唱會能夠取得良好的票房效益,粉絲大量購入多於自己需求票數的買單事件層出不窮。
隨著國內日韓藝人粉絲團體的不斷專業化,雖然目前仍有不少不成熟的追星行為發生,但是國內的粉絲團體也在不斷與國際接軌,甚至經常出現國內粉絲與日韓粉絲競爭的行為,而粉絲間的競爭,一方面加快了國內演出市場與其他國家演出市場在受眾層面上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使著國內藝人的粉絲團體走向專業化和規模化,這也在反向刺激著諸如衍生品等演出市場的各個層面向日韓等演出產業成熟國家看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