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與友人閑聊聽聞一笑話:一畫家得知另一畫家潤格比自己高2萬元,回家後立馬將自己的畫價悄悄調高了2萬元,一年後,兩畫家相遇,這位畫家非常懊悔。閑談中得知自從“自助”升價後,那個畫家一年之內一張畫也沒有賣出去。聽來打趣,細想卻不免好笑。
看到當代畫家不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去攀比,丟失藝術狀態,放棄藝術創作,一味追逐市場甚至妄圖操控市場,互相攀比潤格之風日益猖獗,真是可悲、可嘆。放眼國內畫壇,真可謂名家大師滿天飛,而真正能傳世的力作卻越來越少,畫家之間互相攀比潤格,似乎變得天經地義。美協會員高於非美協會員,畫院院長、美協主席便高於一般畫家。這種現象極大擾亂了大家的視野,使中國當代書畫市場陷入異常混亂的狀態。畫家之間互相攀比潤格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
眾所周知,藝術市場如藝術創作一般,是有章可循的,需要經過漫長的不間斷地、循序漸進地培育才能逐步形成。例如何家英,他的書畫市場運作了差不多長達20年的時間。從當年的幾百元一張到幾百元一平方尺,再從幾千元一平方尺到幾萬元一平方尺,最終達到幾十萬元一平方尺。經過一個漫長的螺旋上升的過程,這才形成了他今天的潤格。他的價格與他本身的藝術價值是有一定關係的,並非如海市蜃樓般盲目而無依據。
與何家英走過相似的路的還有很多知名藝術家,如賈又福、田黎明、黃永玉等。他們也都經過當年的幾百元、幾千元、幾萬元、幾十萬元這樣一個過程,畫價增長的過程也是他們在藝術上不斷積累、不斷沉澱的過程。今天幾十萬元的潤格是經歷過長久以來對藝術理想的堅守,對藝術創作的堅持,以及面對金錢誘惑時的堅忍,及市場不斷的檢驗和收藏家的認可換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