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中國經濟網報道,上周,中國水產協會一下子“亮”了。不是出了啥重大研究成果,而是代表中國水產界就魚翅消費的合理性,作了一個讓大夥嘩然的辯護,稱“魚翅消費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食用魚翅是“對廢棄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國節儉美德的體現”。(據《經濟參考報》8月20日報道)
對於食用魚翅,主流的觀點是反對的。最為重要的國際共識在於保護瀕臨滅絕物種。魚翅價格的水漲船高,必然刺激捕鯊行為。激進環保組織或確有誇大物種生存嚴峻的可能,但對於稀有物種持保護態度,其實是人類本該有的自省。這種自省其實並不是對其他物種的“利他”,而是基於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利己”。很顯然,即使是法律沒有明令禁止,魚翅消費也不應當受到高調聲援。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曾有記載,“沙魚……形並似魚,青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清稗類鈔》中說:“粵東筵席之肴,最重者為清燉荷包魚翅,價昂,每碗至十數金。”從中不難看出,魚翅進入國人食譜以來,就是一奢侈食材。若真如水產協會所言是中國傳統,那就是吧,但肯定是一個奢靡的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