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影編劇獎,必須要看文學劇本。檢驗一部電影,讀了文學劇本,再看電影就知道導演負責製作的水準了。比如,《辛亥革命》的劇本發表在《中國作家》2010年12期,如果能讀到劇本,再剖析電影,會得出結論。當下影視界胡亂篡改原創的劇本,顛倒人物,肢解主題,破壞結構的現象很普遍。這種惡習不依法遏制,中國電影早晚走向末路。
記者:您做了30多年編劇,在您印象中,“輕編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王興東:編劇的地位轉換大致有三個階段:1981年我開始寫劇本,當時無論多老資格的導演拍攝我的劇本,編劇的署名總是第一個出場。那時編劇的稿酬比導演和演員掙的錢還多。從上世紀90年代起,編劇漸漸不受重視。因為受到電視的衝擊,國產電影開始走下坡路,後來電影市場改革,取消了文學部,編劇沒了“娘家”,發表劇本的刊物也解散了,很多電影編劇轉向搞電視劇,有的改行經商了。2000年開始,編劇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就更多了,電影中總監制、總顧問、總協調等一大堆名稱被加到編劇前面。比如,影片竟然出現導演署名為“某某作品”,不僅踐踏制片人權益,也把原創編劇的權益吞食了。另外,編劇參加電影節卻不能走紅地毯,稿費被拖欠現象也屢見不鮮。
記者:“輕編劇”給中國電影帶來了什麼後果?
王興東:想當編劇的人越來越少,想當導演的人越來越多;深入生活的人越來越少,閉門造車的人越來越多;改舊翻版的電影越來越多,自主原創的故事越來越少。原創疲軟已成中國電影發展首要危機。現在中國電影不缺國際導演和大牌明星,不缺資金,缺的就是好劇本。
由於國內市場國際化,第一輪競爭就是比劇本創意。可是國產電影還在依靠改編和翻拍,比如,用《雷雨》的戲核做《滿城盡帶黃金甲》;把《哈姆雷特》改成《夜宴》和《喜馬拉雅王子》;把四大名著拿出來拍了又拍,最後發現實在沒什麼可拍了。著名編劇柳建偉曾說,“在電影的生命維持不下去的時候,人們才知道生命的源頭在哪裡。”電影的源頭就是編劇的原創作品。當外國影片打入中國市場時,如果能把編劇的質量提上去,我們就有了競爭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