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土山灣印書館發行印刷的有關出版物,將土山灣畫館稱為“圖畫館”。“圖畫館分水彩鉛筆油畫等,其所繪花草人物,摹真寫影等件,前經南洋勸業會頒獎憑,十九件之多。近日新添彩繪玻璃,將人物鳥獸彩畫於玻璃上,後置爐中煨炙,彩色深入玻璃內,永久不退,中國彩繪玻璃,此為第一出品處。”“圖畫館。分水彩,鉛筆,油畫等。其出品曾獲南洋勸業會歷次褒獎。又製造彩繪玻璃,供給各教堂及建築界之應用,為中國彩繪玻璃之第一出品處。”這些記載出現於20世紀30至40年代,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社會需求的發展和變化。換言之,這些文字突出了土山灣畫館事業的新趨勢,即除了宗教領域以外,還在與商業社會的聯繫中,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就土山灣畫館所繪制的作品而言,大致分為主體性的宗教作品和非主體性的商業作品,隨著其事業的發展,這兩大類作品前後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其專業特色,為其帶來了較大的知名度。“圖畫間在孤兒院開辦時已粗具雛形,最初是畫聖像,以後分鉛筆畫、水彩畫、油畫等部門。尤其西洋畫為當時國內之奇貨,間也銷售海外,得到‘南洋勸業會’頒給的獎牌、獎狀共十九件之多。有一些臨摹歐洲名畫的作品,售價昂貴,往往三四尺見方的一幅要售七八擔米錢。”而此事業發展的基礎,正是“鉛筆畫、水彩畫、油畫等部門”的西畫傳習。
“當時除從歐洲帶入的少量繪畫用品外,顔色及畫布塗底材料都要在當地自制,所以學徒要從研磨調制顔色學起”。“學徒們則通過臨摹複制聖像的過程,從馬義穀學習油畫技術”。這種西畫的傳習,構成了土山灣畫館最明顯的專業特色,不斷引起以後美術界人士的關注。通過這種初期的美術教育,明清以來持續長達約三百年的聖像藝術,以其一定規模的傳習授徒教育形式,獲得了新的展示空間,而在這新的空間裡,中國的學徒們系統地掌握了西畫造型能力,由於他們的實踐,西方聖像藝術,從以前舶來的印刷品變成了自制的原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