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文物鑒定陷入信用危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3 10:41:07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民間收藏隊伍已經達到7000萬人,並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長。但國內90%以上的文物鑒定還是主要靠“眼力”,即眼看手摸。由於鑒定專家水平有高低,對同一件藏品判定有時截然相反。然而,卻沒有人能對專家鑒定進行“鑒定”,於是,真真假假的專家鑒定滿天飛。

  相比眼神,科技鑒定手段則要客觀得多。既然“眼神”鑒定容易出差錯,為何不採取科技鑒定手段呢?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科技鑒定手段受到這個圈子的極力排斥,始終未能占據主流。

  林穀平分析說,中國文物不是真偽問題。在現在條件下,只要借助科技,大部分問題其實都能解決。科技鑒定難占主流,主要是受到來自圈子的阻力。“幾年前的鬼穀子下山圖罐拍出幾千萬,我們搞收藏的都覺得是笑話。”他說,文物要保持高價,必須保證珍稀性。如果某個文物不是一件兩件,是上萬件,泡沫不就破了嗎?所以必須把這個東西說成只有一件。而科技的介入會打破這些謊話。“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借助科技,那測出來的元青花可能就不止一件兩件了,元青花也就不值錢了。掌握話語權的專家自然會鼓吹:科技鑒定不算數。”

  而實際上,目前國外的大博物館和文物拍賣,采信的都是科技鑒定手段,比如碳14、熱釋光技術鑒定文物的年代和成分。

  姚青芳也說,自己從1997年利用儀器做一些科學檢測,迄今為止已測過數萬件文物。每種元素的成分多少,都能測定出來。“當時就有人跟我說,‘你的儀器能檢測真偽了,我們吃什麼呢?’他們認為文物真偽就應該靠專家眼睛看。說到底,就是個利益格局的問題。”

  呂順認為,“眼學”鑒定是我國文物鑒定的傳統,行家的經驗多是通過不斷地多看、品鑒摸索出來的,他們的經驗就是一個數據庫,能結合歷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對文物的真假和價值作出綜合評判。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文物鑒定仍然是眼鑒為主。

  而科技手段的鑒定雖然較為客觀、量化,但也有其局限性。科技手段的檢測儀器,一是難以對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樣,二是數據庫不全就難以成為鑒定真假的標準,三是科技手段使用範圍有限,比如陶瓷、青銅器等可以使用,但字畫、古董的鑒別,科技手段通常無用武之地。

  文物收藏

  切勿迷信“專家”

  由此看來,受傳統習慣和自身缺陷制約,科技鑒定要推廣恐難實現。在眾多圈內專家看來,首要的是先把人的方面規範起來。我國文物鑒定市場之所以亂象叢生,一是沒人管,沒有一套統一的鑒定標準;二是不道德行為付出的代價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