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世紀90年代,由於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資本開始湧入藝術收藏領域,藝術品價格節節攀升。如今,名家畫作早已不是工薪階層一個月工資能買到的了。
短短幾十年的發展,藝術品市場需求越來越大,而流通的名家精品越來越少,這必然導致價格不斷上升。胡聚堂認為,隨著國民經濟實力增強,中產階層形成了消費群體,他們注重精神享受,對藝術品的需求量很大。同時,藝術館、博物館等各類藝術機構吸收大量藏品,這些作品今後便不會輕易流入市場;此外藏家也越來越多,他們手裡的東西往往要沉澱十年八年才會再次出手,這就導致市場上的精品不斷減少。“兩方面綜合在一起,把藝術品市場價位帶起來了。”
【解析】當代藝術作品虛高較普遍
機制畸形導致價格不穩定
除了上述正常的因素,藝術品市場價格高還有非正常原因。“尤其是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本不該這麼高,而他們出於攀比心理,堅持把自己的作品定高價。甚至有人採取非正常手段,比如在拍賣會上炒作,找托兒,導致作品價位虛高。”
一位市場資深人士尖銳指出,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整個市場機制則是更深層次的非正常價格推手。國外的藝術品市場經過漫長的培育發展,價格機制也非常平穩,“畫家經畫廊培育出來,作品在一級市場慢慢被認可,價位穩定之後,再推入二級市場”,畫家作品的價位由市場最終決定。而中國市場是典型的“官本位”,美協、畫院等官辦組織是市場主導者,這些組織吸收會員,通過展覽、比賽,根據會員級別和獲獎情況把畫家定位在某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作者有非常明確的市場價位,有嚴格的等級。而原本應當是一級市場的畫廊,在此中是沒有話語權的。
這位人士不無憂慮地指出:“現行體制對藝術家成長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畫廊要想自己運作畫家,讓市場接受,首先必須讓官方認可,如果不與主流掛鈎,不與體制妥協,就始終只能在邊緣。”
但市場人士表示相信,目前這種市場畸形只能是暫時的。“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消費者的成熟,人們會變得理性,到那時,市場自然會恢復到真正的價位,價格靠作品說話,一切由市場說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