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藝術經紀人李蘇橋對這次蘇富比秋拍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同樣給出了“差評”,在他看來,這次拍得不好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蘇富比拍賣選擇的時機就是生不逢時,正好趕上整個中國經濟下滑;二、藝術品進口關稅的案子還沒有完全了結;三、國內收藏機構、個人審美的趣味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當代藝術崩盤了?
本次蘇富比秋拍上,張曉剛的8件作品中,《天安門,1號》以2082萬港幣成交,拔得頭籌,而作品《兄弟》、《紅嬰》、《裡和外5號》遭遇流拍。同一專場中,劉煒上拍六幅,三幅易主,其於1992年創作的《革命家庭系列:晚宴》,以1746萬港幣成交,創下了這位藝術家的拍賣新紀錄;方力鈞共有4件作品上拍,全部易手,其中《2001.2.1》以290萬被譚國斌競得;岳敏君8幅作品,6幅落槌;楊少斌五件上拍,僅《三代》落槌。且“當代亞洲藝術”中大多數作品多以底價落槌,王慶鬆的攝影作品《新女性》 以47,500港元成交, 而王慶鬆的攝影作品通常是在15萬左右成交。
以往,當今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當代版塊中,後89藝術家的作品無疑是相關專場的壓軸之作,然而,這次拍賣下來,這種觀念似乎要有所轉變了。這個市場火了8年了,大多數代表性作品已易手,尚需時間沉澱,新的作品又難以挖掘,同時還伴隨著投資客濃重的觀望情緒。此外,新的消費群體逐漸興起,市場急需“換血”,如果老是翻來覆去“炒冷飯”,買家未免會反感,用顧振清的話來說,即“九十年代開始走紅國際、並在2005年後成為市場寵兒的貼有中國標簽的當代藝術基本上已經讓大家倒胃口了”。
種種跡象似乎均在證實以 89後那些帶有政治符號的中國當代藝術正在急速下滑,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置身事外”的隔岸觀火、冷嘲熱諷與“落井下石”,當代藝術的崛起離不開資本,當資本抽身的時候,當代藝術真的崩盤了嗎?
“從08年金融危機之後,當代藝術經歷了不同板塊的互動,那時,整個當代藝術市場本身出現了一些危機,經過了底盤的盤整。所謂的崩盤意味著沒有底了,實際上當代藝術還是有底的。今天依然有一些非常重要藝術家的作品是大家在追逐的,依然有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是大家會不惜重金去購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談不上崩盤,按照股票的術語來講只能說是在底部盤整”,李蘇橋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