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蘇橋看來,價格永遠反映的是兩件事情,一是需求;二個是看市場有沒有流動性的資本支持這個價格。今天市場流動性的資金非常有限,不管是企業還是機構都處於流動性資金吃緊的狀態,所以當代藝術比較難不作為整體市場的一個反映,這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
“中國符號”還有戲否?
在今天拍賣市場上滯留的作品,在今後的市場上能否有出彩的表現?還能重新站起來嗎?顧振清的觀點是“大家對2000年以後的藝術家會重新打量,不會只是迷戀九十年代成功的藝術家。雖然幾年前,國內開始在當代藝術上激起一種投機和投資了風潮,到了2012年大家都冷靜下來了,冷靜下來是一個很好的盤整期,大家對標簽式的、符號式的、非常淺薄的、沒有內涵的繪畫會感覺到枯燥。所以藝術市場會開始重新的梳理和盤整。”
這些留下來的作品在將來是否還能獲得天價,李蘇橋說:“完全取決於能不能形成新的需求,取決於在新的需求之後有沒有足夠的流動性資金跟得上。今天來判斷需求、未來流動性如何,這都有點兒偏早,但在一兩年之內確實還看不到非常強的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需求。同時,也對中國的經濟本身充滿這種擔憂,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當然無法期望中國當代藝術能夠獨樹一幟獲得一個非常好的市場的反映和回報。”
李蘇橋認為,有足夠流動性資金的時候就會形成好的市場,反之,只有作品具有稀缺性的時候才可能在一個小的資本盤面範圍之內或者是個別藝術品需求上形成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