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日電/一面是天價迭出,一面是市場爆冷,面臨拐點,中國藝術品市場要背棄普羅大眾而去,還是熱情擁抱普通消費者對藝術品的渴求,迎來大眾消費時代?
市場先行者正在做出有效探索,業內人士指出,本土市場發掘是平價市場形成的關鍵
鄭州市民楊小姐剛買了新房子,想掛些畫來裝飾房間,卻苦於沒有購買渠道:拍賣會上名畫動輒幾萬、上百萬元,不是普通白領能消費起的;逛逛畫廊,看上的作品價格也都在萬元以上。楊小姐對記者表達了她的困惑——難道普通市民就只能去商場買那些千篇一律的印刷品,卻無緣接觸原創藝術品嗎?
長期以來,書畫藝術品的高價,令許多普通消費者望而止步,這是否已經違背了藝術的初衷?業內人士對此不無憂慮——在消費社會,只有買得起的藝術才會讓大眾更加積極投身其中,也只有當越來越多的大眾參與藝術市場時,市場的基石才會變得更加穩固。
[現狀]市場走高,中產是主力?
藝術品有市場沉澱期,價格走高符合市場規律
國內藝術品市場頻頻曝出的天價數字不得不讓大眾消費者形成一個固有印象——藝術品就是大眾消費不起的奢侈品,距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遠了。
河南省書畫收藏協會會長胡聚堂對藝術品市場總體價位偏高的觀點表示認同,作為市場資深人士,對近二三十年藝術品價格的突飛猛進,他感同身受。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名家的作品一平尺不過六七塊錢,30塊錢就可以買到一幅四平尺的作品,僅相當於當時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不過,受當時社會條件限制,那時候尚未形成藝術品市場,即便是“平價”至此,除了收藏愛好者,普通人也不會花一個月工資去收藏一幅名家的藝術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