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風險大成共識
但藝術品市場風險不小成為專業人士的共識。“藝術品市場確實夠殘酷,歐美市場也會面臨泡沫崩潰,但他們的價格層次更豐富,收藏者也多,載體更豐厚,相對好些”,滕斐說。而朱星海提醒,目前收藏多出於逐利的目的,而藝術品是高回報高風險的投資,“進了這個場就要清楚遊戲規則。”
面臨如此急劇膨脹而又險峻的市場,中國的藝術市場規範化卻遠遠沒有跟上,“藝術品絞肉機”更有可乘之機。藝術品交易稅出台困難重重,藝術市場法規缺位,專業從事藝術品投資的銀行匱乏……藝術品市場運行體系存在種種問題,無疑進一步放大了投資者面臨的風險,讓市場顯得更加殘酷。
朱星海認為,由於模式存在缺陷、缺乏行業人才和鑒定專家,文交所對推動行業規範不會產生太大效果。滕斐評價,“總體熱度沒開始,就像水溫是涼的,忽然有地方特別熱,影響不了整體。分割的模式太抽象,類似純金融資金運作。但藝術品又不像股票透明、實在、流動性強。”
另外,中國拍賣市場天價頻出也暴露出藝術品投資方面存在的問題,逐利投資往往衍生出不理性的行為,演化成滋生“絞肉機”的溫床。
如何避免中國被拖入“藝術品絞肉機”
如何避免中國被拖入“藝術品絞肉機”?朱星海指出,藝術品收藏是慢慢發展的過程,不可能短期催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還在路上。”但他認為,在深圳,政府對文化創意行業給予資金和政策鼓勵,是很好的嘗試。
而滕斐則提出了更具體的解決辦法,他認為引進專業團隊參與藝術品收藏,才能避免非理性的熱潮席捲。“現在往往說我有錢,想買什麼就拍什麼,這樣風險很大。”好資金只有給專業的人,才能有保證。他們更加熟悉市場,即使藏品有價格波動也不會跌得很離譜。同時,他們與藝術家、藝術館、展覽策劃人、媒體關係密切,可以形成呼應,效果更好。“通過這種專業空間的拓展,大家能更加全面科學地看待市場,減少盲點,從逐利收藏轉向文化收藏,風險也就更小。”
不過,根據目前的形勢看,似乎還不用太擔心“藝術絞肉機”的降臨,因為,中國的收藏者們比當年日本的同行已經顯示出了更多自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