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日本藝術品泡沫破滅
背景
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日本人頻頻在世界各地出手,成為“世界買家”。從1987年到1990年間,日本人一共從西方進口了138億美元的藝術品,一舉占領了30%的世界藝術品市場。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也成為曇花一現,開始迅速下滑。許多銀行及大企業為了回收資金,紛紛將手中價值幾億日元的梵高、雷諾阿等名家的作品出售,而由於不易變現,從海外重金購入的藝術品大部分被銀行廉價收購,再以極低價格向歐美回流。而投資者們由於動用大量資金、貸款投資藝術品,泡沫破滅後血本無歸,破產、倒閉、自殺,被捲入“藝術品絞肉機”。
據估計,當年以50億美元購入現保存於日本各銀行手中的畫作,如今最多能賣出14億美元。
記者觀察
買家要有做藏家的心態
藝術品秋拍季正酣,香港作為亞洲藝術品中心,成為國際賣家進入中國內地的首站,隨後蘇富比的展品還將陸續在北京、上海等內地城市展出。
藝術品大有從廟堂小眾收藏走向江湖大眾渴慕的趨勢。記得廣州華藝副總裁王野夫在接受採訪時曾警告,藝術品本身不是大眾市場。一大眾化就產生了投機。真正買藝術品的人投機的很少。藝術品不像電腦、家具可以二手轉,它不是生活的需要,難以轉換。投資要有專業機構的支撐,去泡沫化就是去投機。
同時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買家是不是真的有做“藏家”的心態。藝術品對家族而言也是一種傳承,家裡有了藝術品,會變成家族的一分子,會成為家族的留戀。
炒出的泡沫破滅後,該是西方的還是回流西方。藝術品更多是家族意義的傳承,失卻性靈的虛榮心捆綁在一場數字遊戲上,究竟是像上世紀日本藝術品市場的教訓那樣,把責任歸咎於拍賣行、銀行家是魔鬼,還是被蠱惑的人心?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