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翻譯家葛浩然說:“如果把莫言今天的演講比作一篇小說,那麼他和母親之間的關係,他對母親的愛是最能打動我的部分。”
站在世界文學之巔的演講大廳裡,莫言對全世界說:“此時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是我的母親,你們永遠無法看到了。”
莫言的童年艱辛,輟學、饑餓、孤獨和無書可讀一一經歷。再次提及這段生活,莫言不抱怨,也沒有痛苦,他提到了沈從文和蒲松齡,他用一句中國古話告訴世界——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艱辛讓我像沈從文那樣及早閱讀人生;輟學讓我‘用耳朵閱讀’,各種故事使我有了強烈的現實感。”
莫言的好友陳文芬說,莫言在她心中永遠是個謎,永遠看不懂。
然而,莫言卻希望人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讀懂他的作品。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莫言在演講裡,講述了很多關於兒時苦難的原因。吉田富夫說:“苦難影響了莫言的性格,一個偉大的作家,只有經歷生活的艱辛,才會理解人性本質。”
他對莫言講的一段話感到震撼:“我小學未畢業即輟學,因年幼體弱,幹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看到同學們在校園裡打鬧,我深深體會到人離開群體後的痛苦。”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經歷為成就今天的莫言埋下了伏筆。
在演講中,莫言提到了兩位中國作家的名字:沈從文和蒲松齡。前者,“童年無書可讀,使我像他那樣及早地開始閱讀社會人生這本大書”;後者,“我們村裡的許多人都是他的傳人,我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用耳朵閱讀’,聽了許多神鬼故事……是它們讓我產生了強烈的現實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