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的湯武革命,內涵有一種極其深刻的信仰模式,這就是順天命、應人心,進而基於天命人心的順逆關係,建構了“受命”與“革命”的信仰模式、中國傳統政治信仰的核心——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同時也蘊含了巨大的內在矛盾。一方面,芸芸眾生都接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受命”信仰,同時又呈現為天命平等的理念,陳勝、吳廣那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傳統精神在中國信仰中根深蒂固,人人都能“受命”當皇帝,也能夠“革命”推翻壞皇帝。
這種革命傳統,促使“信仰”在中國不是一個獨立的概念。既與宗教相關,亦可與宗教無關。革命幾乎就是中國信仰的建構主體。中國之“信仰”一詞,為此承載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建構了中國信仰最難以把握的政治內容。百年之前,中國有“湯武革命”的信仰原型,此後歷朝各代無不引證這個“革命”的信仰故事;百年以來,中國社會雖然變遷巨大,卻也依舊在很大程度上延續著“湯武革命”及其天命信仰的內在邏輯。
發生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形式打破了“天命式的普遍王權系統”,翻天覆地,終極打破。繼承著湯武革命及其信仰模式,辛亥革命之後那種曾經替代了朝廷重建的政黨政治,很快就向“革命黨”轉變,厭棄了議會政黨制度而轉向革命政黨體制,以孫中山提倡的“主義信仰”作為革命信仰,使“主義信仰”成為“革命信仰”的最好象徵與神聖化符號。
辛亥革命經由湯武革命順天應人的聖人正義觀,建構了一種與國家建構同步的信仰建設。辛亥革命因此也能被視為一種新的信仰革命,如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揭示了一個宗教社會現象那樣,社會及其基本概念直接地、不加任何美化地變成了一種真正的崇拜對象……純屬世俗化的東西被革命變成了神聖的東西。就此而言,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不過是革命信仰的一種表達方式;而深藏在這些歷史現象背後的清王朝“天命”被革除(革命)及其信仰的轉型,才是20世紀中國變遷的真正意義所在。以此為基礎,辛亥革命後由此呈現了議會政黨體制與革命政黨制度的區別:一是民主議政,多黨競爭;一是主義信仰,領袖崇拜。它說明,一個新的政黨或新型國家形式得以建立之始,同時也是20世紀中國新的信仰得以建設之時。它是全方位的、社會整體的大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