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泰戈爾到莫言 諾貝爾眼神何以迷戀東方色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7 09:58:01  


 
  二十多年後,世界從冷戰進入了全球化格局,大江健三郎的獲獎,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瑞典學院態度的變化:不再強調絕對的“民族性”,從“東方主義”的視角中脫離開。千野政拓教授告訴記者,大江健三郎獲獎的時候,日本文學的翻譯作品和海外的讀者都已增加,而諾貝爾文學獎對西方以外文學的關注也已普遍化。在他之前有墨西哥詩人帕斯、南非女作家戈蒂默爾、加勒比詩人瓦爾科特和美國黑人女作家莫裡森,這些作家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即同時立足於本國文學,又不局限於本國的文化傳統,而往往將自身的文化傳統放到當今世界文化的整體性中來考量。

  大江健三郎的獲獎演講《我在曖昧的日本》無疑帶有對川端康成演講的諷刺,但他也並非“拋棄了傳統的殖民地心態”。大江健三郎在演講詞中說:“我所謂的日本的‘曖昧’是貫穿了整個現代時期的慢性疾病。日本的經濟繁榮也沒有能擺脫這種疾病,而伴隨著的是在世界經濟結構的光照下出現的各種潛在危險。”作為亞洲“優等生”的日本,在模仿西歐的同時卻並未被接納,而在亞洲本土,則由於侵略者的角色愈發孤立。政治與經濟上如此,文化上亦然。作為戰後出生的新生代作家,大江健三郎無法再完全認同川端康成的“美”之日本,他的作品所關注的反戰、反核等話題是與西方共享的,他所書寫的是帶有傳統與現代雙重性、充滿了反思的日本。

  諾貝爾頒獎辭便稱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通過詩意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繪現代的芸芸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衝擊。”對“東方性”的觀照減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作家既植根於本土,同時表現普遍性的能力。
 莫言:獨特的“鄉土”

  其實,早在2006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就寫了一篇題為《中國誰最靠近諾貝爾獎》的文章,其中將莫言列為第一推薦對象。在這篇文章中,他說:“在莫言的小說中可以找到當代國際學界最熱門的所有的主題,包括傳統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異、歷史的異化、民族認同等等,這些既是現代性的表達,又充滿後現代的蠱惑人心的意味。”可以說,莫言獨特的“鄉土”經驗和傳統、現代雜糅的書寫形式令他能夠不限於中國,而對世界文學具有新鮮的衝擊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