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對詩歌投入了一生的情感,所以雷抒雁始終關注詩壇的一舉一動。2013年,《星星》詩刊由一本雜誌擴充到三本,《星星》詩刊主編梁平二十多天前和雷抒雁通電話時,雷抒雁提及此舉是詩壇的一件大事,是大動作。梁平說:“現在先生已走,也不知道他是否看見了新雜誌?我真希望他能看見,真希望這本他關心的刊物能夠陪他一路走好。”
雷抒雁對詩壇的新動向保持著敏感。2012年3月,他為小學二年級學生趙若凡的兒童詩集《月亮生銹了》撰寫評論,並提出懇切的期待:“孩子的寫作,應該保持它的原生態,像蓄滿水珠的雲朵,讓雨點自己降落。我讀過許多孩子的作品,明顯經過成人的所謂‘修改’和‘加工’。你感到那雨水像是‘人造雨’,極不自然,不時露出成人的‘馬腳’。”
愛之深,責之切。他一度痛陳如今的部分詩人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強烈的責任心、使命感,缺乏厚實的生活和真情的投入,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對於流行一時的“網絡體”、“微博體”詩歌,他指出這跟跳迪斯科一樣,想怎麼扭,就怎麼扭,跟讀者所要求的好詩是兩回事。
“用墨寫的詩,斧頭也砍不下來!寫詩需慎重啊!”他曾經這般告誡同道。
詩人王久辛記得,在一次古體詩詞研討會上,輪到雷抒雁發言時,他將準備好的發言稿放到一邊,正色地說:“今天參加會議的全是詩人,本來沒有什麼尊卑貴賤,在詩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詩論高下。可是你們弄這麼個主席台,按官職排位,這還是研討詩嗎?”
“這風骨,這名節,真豪傑!”王久辛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