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時駟,滬上收藏愛好者,2000年前後開始收藏,喜愛文人件,主要藏品為扇骨及字畫古董等。
|
中評社香港3月13日電/王時駟有一個收藏家的父親——曾任上海市副市長與政協主席的老一輩革命家王一平。王一平喜愛書畫藝術品,不僅與當代海派藝術家林風眠、謝稚柳、唐雲、來楚生、陸儼少有著長時間的交往,並結成藝術上的知音。
王時駟認為,論收藏,他與父親自然是不好比的,充其量算在父親言傳身教之下培養出的小愛好。
“父親是純粹的收藏家,買東西不考慮價值,但是研究得深,反而他買的東西日後都是最具升值空間的。”王時駟說,父親晚年捐了很多東西給上海博物館和家鄉的青島博物館,包括古代書畫、現代畫和古董雜件、宮廷用品,“捐博物館的物品每件他都要挑上半天。”
王一平收藏不像一般人那樣把藏品當寶貝供奉起來或束之高閣,他的藏品總是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父親的觀點是,不要把古董的經濟價值看得太重,要寓欣賞於使用。我家那時候的生活很講究,用明清時期的渣鬥作痰盂罐,用宣德銅爐當煙灰缸。父親收藏乾隆禦墨,平時自己寫字也都用好墨。”
1998年長江發洪水,王一平想給災區捐款100萬元,就讓兒子王時駟幫忙籌錢,並承諾給他部分藏品。王時駟時常跟著父親逛古玩店,對父親的藏品“垂涎已久”,儘管沒那麼多現錢,他還是將手中的股票變現,並從日後的薪酬裡預支了部分,凑齊了錢給父親。父親將小部分藏品移交給他,包括一些書畫和文玩雜件,王時駟如獲至寶。
王時駟家境不錯,他工作之餘,守著父親移交過來的藏品,像舊式文人子弟一樣喜歡擺弄文房雅玩,如筆筒、扇骨、擱臂等。他覺得,像扇骨這類東西是文人件,文氣重,另一方面,作為原料的竹子年份沒法造假,不容易收到“大興”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