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4日電/直面民族文化核心的消極因素
無論是傳統民族文化還是現代民族文化,都是龐大複雜的系統。無論是批判繼承傳統民族文化還是建設發展現代民族文化,首先要結合歷史和現實的實踐,弄清兩者核心的文化因素。
文化大革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但是文革十年從始至終,也給我們造就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平台;利用這個平台,發掘文革產生和持續十年的文化支撐點,對於我們把握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民族文化的核心的、根本的區別,認清現代民族文化的建設發展的關鍵,至關重要。
文革十年,打著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的旗號,很多優秀的民族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也的確遭到重創,但非常詭異的是:支撐文革起動、持續的,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核心的消極因素。再一次證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超穩定性;它能適應歷史的風雲變幻,改頭換面地生存下來;每一次改頭換面,它會變得更加眩目,更加誘人;它的消極因素會發揮更大的破壞性。有一句洩露天機的話,叫“馬克思加秦始皇”。套用洋務派的名言,即“秦始皇為體,馬克思為用”。
那麼,什麼是秦始皇的拿來統治中華民族的“體”(即政治文化的核心因素)呢?這就是以皇權專制主義為中心的等級觀念與等級制度。
當然,這個“體”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秦朝之前已經產生和發展,而到了秦始皇手裡,這個觀念系統化、制度化,達到了大一統的境界和高度。
關於這一點,魯迅有過言簡意賅的描述。我最不喜歡引章摘句,但魯迅的這段話,我已不止一次地全文照錄。
但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們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