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5日電/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澳大利亞作家庫切和2012年諾貝爾文學得主、中國作家莫言,昨日相聚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揭幕的 “第二屆中澳文學論壇”上,庫切與莫言就“諾貝爾文學獎及其意義”的話題進行了演講。庫切表示,儘管諾獎“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不過它的評獎並非完美;莫言則對得獎前後進行了剖析,他說,“諾獎像一面哈哈鏡,照出了世態人情,也照出了我自己”。
昨日參與對話的中方作家陣容包括鐵凝、張健、李敬澤、徐小斌、莫言、李洱、劉震雲、葉辛、李堯等,澳方作家包括布萊恩.卡斯特羅、J.M.庫切、大衛.沃克、尼古拉斯.周思、伊沃.印迪克、蓋爾.瓊斯和安東尼.烏爾曼等。
庫切:諾獎的評獎也不完美
除諾獎外,庫切還是首個兩度獲得布克獎的作家。目前,他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任文學教授。
被媒體報道以不苟言笑而聞名的庫切,此前曾被猜測說話不會超過5句,但庫切昨天的表現完全打破傳言。他在演講中表示,在世界各地有各種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不過它的評獎也不是完美的。他特意強調,自己並不是要批評諾貝爾獎評委會或者瑞典學院,只是想講一講自己對於這個獎產生條件的理解。
他說,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但到底什麼才叫“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這肯定讓早期的評委們十分苦惱。從某些方面考慮,曾經獲獎的有些作品並不夠理想,“諾貝爾本人討厭左拉和一切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東西。在那個時代,瑞典最著名的作家是斯特林堡,也是一個左拉的追隨者,雖然瑞典皇家學院從1901年到1911年有11次機會給斯特林堡頒獎,但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至少在早些年的時候,諾貝爾獎並不是頒發給當時最偉大的作家,也就是說,獲獎本人必須是世界觀和諾貝爾本人相容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