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諾獎如哈哈鏡 照出世態人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05 09:41:43  


 
  庫切說,20世紀的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仍將“理想主義”作為主要的評判準則,但近觀近幾年最新榮獲該獎的作家,這一標準似乎已經開始出現鬆動,“在這裡我主要提及三位獲獎作家,這三個例子並不是表現理想的:2004耶利內克、2001奈保爾、1969貝克特”。他還說,“如果把它作為這個作家一生著作總結的話,還是有點奇怪,不切題,就好像非要下決心看到作品光明的一面,其實每一部作品的去向都是相當黑暗的”。

  但庫切說,“以上這些還無法完全說明諾貝爾獎及其意義,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所有那些具有珍貴意義的作品之中,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光明美好的一面,因為‘理想’這一微妙的主題,將永遠伴隨人類進步的進程”。

  莫言:再過6個月,就沒人提我了

  自去年在瑞典領完諾獎之後,莫言鮮少在公眾場合亮相,昨天的亮相引來極大的關注度。在圍繞諾獎的演講中,莫言對獲獎前後的變化依然感慨萬千,他說:“諾獎的話題是文學界的一個話題,是世界的話題,在中國尤甚。以往每年到了10月初,就會炒作一番,最初我還願意接受採訪,漸漸就變成了一場鬧劇。不少中國作家努力創作,原動力也是諾獎,這在世界上是沒有的。”

  莫言認為,“文學發展根本的動力應該是鞭撻黑暗,追求光明。文學的發展繁榮與諾獎沒有任何關係”。莫言回憶,自己與諾獎產生關係是在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獲得了諾獎,他在演講中多次提到我是最有可能獲得諾獎的中國作家之一,這是把我與諾獎捆綁在一起的主要原因”。但正是這件事,最後弄得莫言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如果你的作品批評體制,就有人說這是向諾獎評委獻媚,因為是你最有希望獲獎,其實瑞典學院那些評委哪有空閑來關注這個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