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青花瓷器大致有兩類:一類體形高大、紋飾繁密的大盤、大罐、梅瓶主要運輸到中東、西亞等地區,具有濃鬱的伊斯蘭風格;還有一類是體形小巧、紋飾疏朗,大多是宮廷、貴族或國內人用的。這對青花鳳首扁壺屬於後者。
然而,歷史無情。隨著人類的歷史、戰爭等動蕩歲月,當年很多的青花瓷器被毀損或消失了,能夠完整保存到今天的,件件堪稱寶物。據了解,全世界很多人都在收藏中國的古玩瓷器,尤其是明清時期以後,完整的元代青花瓷器很少,可以數得過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德國、英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收藏了200多件,中國只有100多件,可謂是稀世之寶,能出現一鳳一鸞,更是極為珍貴。偏偏,這麼珍貴的東西能出現在遙遠的新疆,尤其是當很多人知道了它倆各自的不同出土“身世”後,更是敬重不已。
兩只瓷壺的“身世”
那是1999年6月,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鎮西寧莊村,回族殘疾農民馬忠,在自家農田裡,不經意挖出了一只壺。當時,馬忠不知道這只壺有多大價值,隱隱地,只覺得壺的形狀和花紋都很漂亮,也很獨特,可能是個文物。他想,如果自己把它一直放在家裡,根本用不上,如果交給政府,說不定能研究出什麼來,於是,便將這只壺交給了當地文物部門。從此,這只元代青花鳳首扁壺得到文物部門的專業保護,一直到今天,仍保留著當年的完整、漂亮。
然而,那只“北京籍”的青花鳳首扁壺,卻曾經身斷肢裂,體無完膚。1970年,它與十多件元代瓷器一起在北京市舊鼓樓大街豁口的元代居住遺址被發掘出土。挖出時,它已破損成了48塊碎片,大的如手掌,小的如黃豆,另有很多地方都缺“肉”。當時,北京文物部門將一大堆破碎的壺片,送到了上海博物館,請這個館的專家蔣道銀修復。蔣道銀回憶說,這件扁壺當時雖然造型優美奇特、紋飾生動、釉色瑩潤,但當時破損太嚴重,修復的難度很大。蔣道銀以他多年的經驗,採用各種傳統和高科技手段,一點點拼接、黏合、補缺、噴色、繪描。一年後,在蔣道銀的精心修復下,青花鳳首扁壺終於還原了一個完整之身,而且曾殘缺的花紋,也變得鮮艶、清晰,栩栩如生。
48塊碎片粘拼成了一個鎮館之寶。“北京籍”的青花鳳首扁壺,從此得到了首都博物館的精心保護、研究。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當年這對鸞鳳青花扁壺的聚首,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很多人仍期待有一天,鸞鳳和鳴、永不分離。
(來源: 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