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該報在創刊100周年時,還曾獲得時任國家領導人江澤民、人大委員長李鵬的題詞祝賀。
雖然是一份商業報紙,大公報人並不會刻意回避其官方身份。1998年,大公報副社長梁新春在《湖南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稱:“我像記住自己的生日那樣,不會忘記1992年7月21日這個日子。這是我第一次跨過羅湖橋,踏足東方之珠香港,去接受參與辦大公報任務的日子。”這位媒體高管,講述的是自己由湖南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調任香港的履歷。
一位大公報的中層管理幾年前還在一家省級日報工作,到《大公報》工作後,他在內地的人事關係和檔案還在體制內被保留著,雖然在香港工作已經滿七年,但並沒有脫離體制,不能獲得香港的永久居留權。大公報的上一任總編輯周慶,到任前是人民日報部門主任,正局級官員。而前任社長王國華目前是國務院參事,曾在內地從事教育、出版工作,此後在香港扎根近20年。現任大公報社長姜在忠任前是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社長、總社主管行政後勤服務中心主任,總編輯賈西平則是人民日報教科文部主任。
“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雖然對香港版《大公報》較為陌生,但在中國內地的新聞研究領域,《大公報》始終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民國時期,這份報紙是無可救藥的“扒糞者”,由於影響巨大,張季鸞等報人已經和一些國民黨的領導人結成了可以直呼其名的親密關係,但他們仍然與官方保持著極合適的距離,和“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理念。
1902年,在天津的法國租界,保皇派代表英斂之創辦了《大公報》。這個希望國家和清王朝能夠沿著漸進式改革方向前進的清朝正紅旗人,接受過西式的教育。但在目睹了革命黨人將皇帝趕下寶座以後,他心灰意冷,將報館售予股東之一王郅隆。隨後王郅隆的一項人事任命徹底改變了這份報紙的命運。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報》,聘請有過辦報經歷的胡政之為主筆兼經理。
胡政之不僅是優秀的管理者,還是杰出的記者。新文化運動期間,胡政之在主政時掌管言論,在張勛複辟、五四運動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報》發表過不少有影響力的文章。而對胡政之的職業生涯來說, 最輝煌的一筆莫過巴黎和會之旅。一戰結束後,胡政之以《大公報》記者身份赴巴黎採訪巴黎和會,開創中國記者採訪國際會議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