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的持續性對羅振宇不是問題,但對其他自媒體人來說則不然。
程苓峰感慨:“不斷訂閱和取消訂閱一些微信公眾號。開始精彩,逐漸就乏味。這是個人媒體相對媒體組織的弱勢:個人的思想和資源總有限,沒多久就見底,而一個組織的脈絡深廣,成員會相互啟發。個人媒體需要回答:你的營養源泉在哪裡?是否有一個鮮活的群體、一個深度的視野與你鏈接?正如好的傳統媒體所經歷過的一樣。”
他自信持續性不會是他的問題,他會定期找一些業內高端人士聊天,然後記錄下來,不會斷裂。如今,他的雲科技也有一些投稿。《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航運作“移動觀察”的微信賬號,找來了投資界的朋友一起操盤。潘越飛則總是被人催,幹嘛還不更新。
在這方面,擁有眾多自媒體平台的一些網站,如虎嗅網、愛範兒、雷鋒網則有明顯的優勢。“自媒體如果指個人的話,可持續性是存疑的。但擁有眾多自媒體的平台我還是看好的。一個人力有不逮,但架不住眾人拾柴,後浪推前浪。關鍵是互聯網的平台有數據分析支撐,好稿子多少人看就給多少錢,微支付或精確廣告都可以。”《21世紀經濟報道》創始人劉洲偉如此判斷。
困擾自媒體的問題還包括有效閱讀。信息極大豐富,但人一天只有24小時,在一大堆信息當中,如何找到自己最想看的那一部分內容。
羅振宇想得比較透徹,他說他只想把相同價值觀的人集結在一起。他和合作夥伴申音達成共識,不做任何意義上的推廣,也不希望人越多越好,只希望人越對越好。
知名IT評論人洪波總結:“自媒體的價值不在於傳遞最新鮮的信息,而在於一兩個人對社會輸出自己的價值觀,能做到這點,已經很了不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