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使出渾身解數,從符號植入到產品植入,最終自以為學會了文化植入,卻發現自己倒在了中國觀眾的迅速升級的欣賞能力和判斷能力面前。“對於好萊塢的中國營銷專家而言,中國觀眾本身成為一種威脅。”美國影評人面對特供版的屢戰屢敗,開始總結問題出在哪裡,“中國電影觀眾正在日漸成熟,他們不是狂熱的好萊塢粉絲,他們要技術也要內容,你不能因為一部影片的成功,就推論一批影片能在中國熱賣。”
好萊塢為中國“加戲”的特供版大部分口碑糟糕。《環形使者》加上的上海外灘、東方明珠,以及許晴和布魯斯.威利斯的一段真情對白,就被中國觀眾挑刺,“不需用熟悉鏡頭和我套磁”。去年年底的3D版《2012》就被指是為了在中國圈錢的偽3D。由於影片只在中國上映,大批影迷憤而深挖3D中國特供版的背景,結果發現影片使用的的確是沒有原始3D素材的鏡頭,所謂中美精英團隊460人中中方人員就有400多人。或許正是有了《2012》3D版的前車之鑒,《鋼鐵俠3》導演沙恩.布萊克稱,他本人並未參與中國部分的拍攝和“中國特供版”的剪輯。“特供版”被業界認為是中國資方的作為。
有國內影評人認為,中國電影始終有好萊塢情結,始終認為有中國面孔在大片中出現,才算是中國電影的真正崛起,但是層出不窮的中國特供版,讓人意識到,很多中國明星所謂的“好萊塢路線”“國際化”,很有可能只是片方,借國人好萊塢情結吆喝中國市場的一種宣傳策略。“這種策略面對不成熟的市場時或許有用,但是面對更懂行,需要情節才能滿足的觀眾時,往往起不了作用。”一位影評人告訴記者,《北京人在紐約》在國內播出時,劇中有大量的美國街景,甚至紐約風光還被當做片頭吸引觀眾的重點,但是該片在美國播出時,卻剪掉了所有美國街景。“對於首播時的中國觀眾而言,美國城市很新鮮,但是對生活在紐約的美國觀眾而言,這不過是生活中的場景,沒有一點兒新意。要看的不是美國式的生活,而是北京人如何在美國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