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電/“當時我們學員有一個特殊的待遇——如果你想跟哪位老師學戲,可以申請。我申請跟李金鴻老師學習昆曲《金山寺》,跟新艶秋老師學習程派劇目《鴛鴦冢》。我記著好像是放假期間,我到了南京,住在離新老師家很近的小旅館裡,新老師每天到旅館給我說戲。跟新老師學戲的經歷非常特殊,因為新老師89歲高齡,再加上《鴛鴦冢》是她50年前排演的劇目,好多細節她記不清楚,每天教一點想一點,這出戲就是靠她一點點回憶跟我說的。”程派名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火丁這樣說。
1996年至今連續舉辦6屆,培養了來自全國約50個戲曲院團的229名學員。當今中國京劇界諸多知名中青年藝術家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它的名字叫“青研班”,全稱是“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
今年是“青研班”創建20年。10月9日,以《青研班現象和中國戲曲的當代發展》為題的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眾多專家學者、“青研班”學員代表、戲曲院團院團長、戲曲院校領導等相聚一堂,慶祝“青研班”20周歲生日,回顧歷史,正視現在,展望未來。
成功經驗:
制度創新,符合戲曲教育規律
中國戲曲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研究所所長、教授、研究生導師的趙景勃當年全身心投入“青研班”建設,為其奉獻了半輩子。在研討會上,他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正值京劇經歷了80年代低谷而逐漸回升的歷史時期,人才青黃不接,時任中宣部部長丁關根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地提出造就跨世紀的京劇人才。“青研班”由此誕生,首屆於1996年10月8日舉行了開學典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