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一體化:廈門特區新定位。 |
中評社╱題:廈門經濟特區新定位:兩岸一體化先行先試區 作者:唐永紅(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
廈門經濟特區是祖國大陸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對台工作的試驗場。因此,廈門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具體使命、內容與政策必須隨著大陸改革開放與對台工作的形勢變化而變化,特區“特”之所在、發展定位與模式也必須相應調整。廈門經濟特區自成立至今已屆而立之年。當前,無論是大陸改革開放發展形勢還是海峽兩岸關係形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有必要思考新形勢下廈門經濟特區如何“特”的問題。
新形勢下廈門經濟特區改革開放與對台先行先試應有機結合
事實上,30年前設立廈門經濟特區的主要目的,是讓其在祖國大陸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封閉經濟向開放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並促進兩岸直接三通與和平統一。而30年後的今天,市場經濟與開放經濟已在整個大陸全面推展開來,兩岸全面直接三通也基本實現。這意味著先前賦予廈門經濟特區的階段性的特殊使命基本上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但眾所周知,祖國大陸無論體制改革的目標、對外開放的目標還是和平統一的目的都尚未完成。因此,廈門經濟特區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大陸改革開放深化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有必要賦予廈門經濟特區以新的使命,以及為完成新使命相應需要的特殊政策。而順應改革開放與兩岸關係形勢的變化,並為完成新形勢下的新使命,廈門經濟特區的定位與模式也需要相應調整。
新形勢下,廈門經濟特區首先應遵照胡錦濤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所做的指示與要求。“要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按照國家發展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台階”。
與此同時,由於廈門經濟特區不僅還肩負著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兩岸和平統一的特殊使命,而且面臨著其他經濟特區不一樣的發展條件、發展環境,因此,廈門經濟特區在發展定位、發展模式、發展政策等方面應有其特殊性與特色。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深化發展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形勢下,應創新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模式,將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對台工作三方面的先行先試目標任務統一起來,整合構建起一個有助於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區域(兩岸)合作、促進祖國統一的平台,並形成新形勢下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新優勢,特別是體制機制優勢與開放政策優勢,從而在有助於廈門經濟特區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同時,也有助於進一步發揮廈門經濟特區在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對台工作方面的先行先試作用。
廈門經濟特區體制改革與對台工作的結合
廈門經濟特區過去30年主要是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先行先試的作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基本上已在全大陸普及建立,交流合作與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的主題。因此,新形勢下廈門經濟特區不僅應遵照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特區3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的指示--“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而且應按照2008年底“胡六點”指示與精神,作為“兩岸一體化先行先試區”,在與台灣進行體制機制對接方面先行先試,率先建設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以推進兩岸一體化發展與“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兩岸一體化先行先試區”作為改革開放、區域(兩岸)合作與對台政策的試驗區,可率先賦予台灣台胞以“國民待遇”,通過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和人員交流等全方位的區域合作與對台政策以及相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先行先試,努力在經濟、文化(社會)、政治(安全)等方面建成兩岸制度性交流、合作與一體化的試驗示範區,成為不同經濟、文化(社會)、政治(安全)制度相互適應相互融合的過渡區以及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沿平台與試驗區,從而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繼續起到探索、試驗、先行、示範的作用。特別是,通過兩岸經濟一體化、兩岸文化(社會)一體化、兩岸政治(安全)一體化等廣泛領域的先行先試,構建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利益紐帶、精神文化紐帶、政治共識紐帶,使廈門特區不僅成為兩岸交流、合作與一體化的試驗區與核心區,而且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朝著更加開放、更加便捷、更加密切的方向深化發展,加速兩岸經濟、文化(社會)、政治(安全)一體化,從而起到連結海峽兩岸、服務兩岸發展、促進台海和平、推進和平統一的作用。
“兩岸一體化先行先試區”在內容方面原則上可以包括兩岸經濟、文化(社會)、政治(安全)交流合作與一體化等廣泛領域的先行先試。實踐中,可依據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發展形勢、台灣政治經濟發展局勢與兩岸關係發展態勢的需要與可能,在中央統一部署和具體政策支持下,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由經濟、文化(社會)層面開始,逐步向政治(安全)層面發展,分階段實施上述總體目標功能。“兩岸一體化先行先試區”具體內涵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