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玉喜 江蘇連雲港 教師
12月8日中國工程院宣布54新當選院士,早在一月前就被“猜中”其中32新院士。這自然被輿論視作質疑院士增選新證據(2011年12月16日 南方周末)。
1994年設立中國工程院時,工程院院士被定義為工程科學技術方面最高終身榮譽稱號。首批院士96人,17年已增至783名,但在各地仍是稀缺資源,優渥待遇伴隨終身。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一多侄女聞玉梅院士稱瞄准她手裡一票,裹挾欲望、蜂擁而至、周而複始。打招呼、匯報愈演愈烈,往往是單位出面。有三分之二候選人找關係,“跟你匯報”,領導取代候選人成為打招呼骨幹力量。有領導還美其名說送材料,其實就是希望照顧。領導活動範圍擴大,形式也越發五花八門。一所大學請聞玉梅探討專業問題,塞來材料卻有候選院士申報材料。有的從北京、上海跑西寧“拜訪”,竟有3候選人跑到香港,港籍院士不堪其擾。不正之風愈演愈烈,經過十餘年發酵,增選亂象被稱作“公開的秘密”。有老院士愛惜羽毛,覺得拉票者是“燙手山芋”。進入增選年、臨近投票,只能潔身自好,避免參加相關活動。聞玉梅則被逼派專人坐飛機將“禮品”還給對方。從投票程序上看兩輪評審、7次投票,但在第一輪評審後,部分候選人林林總總表演,紛至沓來。如果讓不正當手段取得院士稱號,這對本人、對單位、對社會更是一種傷害。
追逐院士頭銜的比拼原因有多種:當今衡量單位成績看有幾院士、得了幾國家獎、有多少長江學者?和GDP評價體系不考慮環境衛生、能源清潔一樣,只拿數字作評價指標。是因“官本位”思想貫徹始終;大家把院士名分看得很重;本應是科技、人才競爭,卻成資歷、人脈比拼”。類“GDP導向”下,院士成了一種資源。如果學術界被“GDP”忽悠,將來國家上去都會有問題。河北院士特殊生活補貼2010年已漲至20萬元,新引進和新當選院士給予100萬元科研經費;配備專用車輛;醫療保健按副省級對待。重慶兩院院士單位提供不小於200平米住房,一次性給200萬元安家費。新疆明文規定,院士可享受副省級待遇。不僅是院士學術光環的榮譽附加值,更多為了密切相關現實利益!工程院現有兩院士為十七屆中央委員:5院士為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26人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兩人為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43院士為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難怪人們對中國工程院有“高官、高管俱樂部”之非議?院士有如此尊寵,為了名利雙收的“永不退休”,豈不引人趨之若騖?今天有多少高官、高管特別貪婪,恨不能全天下榮耀、財富盡收一人囊中!而在今天多少院士中,人們只知其官銜,卻不知其科學建樹。腐敗走進學術領域,扭曲人的靈魂和人性道德。人情政治奉送“學術頭銜”,那只能是鳩占鵲巢,享受不該享受待遇,是無端浪費“納稅人”的錢,是禍害科技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源起於1948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分三組,其中數理組有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等學術大師,人文組囊括胡適、陳寅恪、顧頡剛等大家。人們公認這批“院士”達到或接近當時相關領域世界一流水平。他們都是當之無愧大師,他們的成就、名頭足以擔當起院士這個稱號。當今,中國科技發展和西方先進國家比有很大差距,在世界有影響的科技論文少之又少,這幾年科技領域重大發明創造不多,怎麼具備院士條件的竟這麼多?院士“頭銜”絕非靠卓越學術成就,享譽世界知識獲得!似乎攙雜太多社會因素,院士也劃上這個時代的腐敗印記,院士評選已扭曲變異,則表明學界的嚴重蛻化,這實在是一個威險的信號!看來院士的政治光環上已籠罩幾多陰影;這是當初設計者所始料未及的!有多少院士根本沒有社會“知名度”,至於短短17年增長540%?真不知現有院士中有幾百“冒牌貨”?這何止是把關不嚴,這實在是對院士“頭銜”褻瀆!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為74.1歲,這樣一批院士在某一領域具備世界尖端水平嗎?如果此前沒有特別成就,能寄期望他們在70、80高齡有新的發明創造嗎?而美國科技公司創始人平均年齡僅39歲。如高齡院士不能有所創造,有必要讓如此龐大院士隊伍享受“超國民”待遇嗎?
今年工程院從3月份在網站連續發布3封公開信,批評“助選”“拉票”等干擾因素。在這樣背景下,聞玉梅、秦伯益等4院士聯名發表呼籲抵制“拉票”,遺憾的是公開信石沉大海,應者寥寥。院士們對批評不正之風“投鼠忌器”。聞玉梅認為“假如不殺一殺這個風氣,就危險了。”面對喧鬧增選,人們期盼院士稱號早日“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