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最近熱鬧得很。這倒不是說行情熱鬧,熱鬧的是談論。有媒體認為,談論影響中國。我看,談論沒有那麼大效果。中國從上到下談論股市,談論了幾個月,股市也沒有大的動靜。但饒是如此,也還有很多人很認真地在談論,該說不該說的都要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這就是論客們的不對了。
中外股市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市場一定能夠自己分辨好壞,人不要預測市場的走向,也不要評價市場的對錯。
5月7日,全國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召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講話中提到,當前我國證券行業的金融創新迎來了歷史最好時期。他並沒有繼續談論市場估值問題,而是嚴肅地提醒證券行業的從業者:“行業要……強化誠信責任和法律意識,把投資者當傻瓜來圈錢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竊以為,這是郭主席上任以來最擲地有聲的表態。如果成真,這個已是一潭死水的市場總算還殘存迎來曙光的機會。
首先,我國的證券市場大起大落、牛短熊長的根源,在於上市公司總體質量低劣。這就決定了,每一次單純依靠資金或流動性來推動的上漲行情,都早晚會面臨一場徹底的去泡沫過程,漲到6000點還是漲到10000點,過程不重要,結果都是怎麼上去怎麼下來。
其次,上市公司總體質量較差的重要原因,在於保薦機構不負責任、包裝上市。上市粉飾報表、掛牌不久就變臉的例子舉不勝舉,從我國股市建立那天起,這種把戲就見怪不怪。但在缺乏集體訴訟機制的情況下,保薦機構、保薦人、上市公司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等利益關聯方卻少有被嚴厲懲處的,多數罰錢或市場禁入了事。這使欺騙公眾、訛詐錢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光彩的經歷。某人曾通過掏空上市公司發了財,某人做假賬將公司做上了市,都成了當事人津津樂道的談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