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記者 樂國平)本月,由土耳其和部分中亞國家組成的“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在召開峰會後宣佈,將該組織更名為“突厥國家組織”,這一改弦更張,引起了中亞周邊大國的擔憂。
在當今的國際政治與反恐領域,“突厥”一詞非常敏感,這個千年前活躍在蒙古高原上的政權,如今成為了土耳其對外擴充軟實力、甚至是挑起衝突的金字招牌。儘管人類學研究證明,當今土耳其共和國的民眾大多數是古代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的後代,但土耳其當局和主要政客仍堅持認為,他們是突厥帝國的繼承者,並且應該主導世界上所有的“突厥民族”,而中亞、俄羅斯腹地、伊朗北部以及中國西北的不少地區,都成為了土耳其政客眼中“突厥世界”的一部分,因此這個“突厥國家組織”的成立,難免不引起這些大國的負面反應。
為什麼土耳其會對“泛突厥主義”如此癡迷?其實源於百年前土耳其帝國在歐洲失敗後的“掉轉船頭”,20世紀初,在西方和俄羅斯的持續打壓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幾乎喪失殆盡,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土耳其政客們不再奢望奪回歐洲土地,轉而將目光對準了積貧積弱的亞洲。彼時亞洲的波斯及中國局勢混亂,地方分離主義盛行,讓土耳其有了渾水摸魚的可乘之機;那時的蘇聯由於剛剛成立,根基不穩,為了換取土耳其的支持,也將西亞美尼亞的卡爾斯等地區讓給土耳其。因此,得了些許甜頭的土耳其開始樂此不疲地在亞洲挑事。而冷戰時期,由於土耳其堅定站在美國一邊,因此美國也樂於見到土耳其在中亞進行滲透活動,對蘇聯、中國和伊朗製造麻煩。
蘇聯解體後,中亞立刻陷入大國爭奪的境地,而中國西北地區也因為極端思想的滲透出現了安全形勢惡化的問題,土耳其在中亞的經營變得更為得心應手。而且,當時的土耳其相對於前蘇聯和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其經濟反倒是發達的一方。所以,意識形態加上金錢誘惑,令中亞地區不少人受到了“泛突厥主義”的蠱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