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海峽兩岸關係中的最大公約數
——兼論“兩岸和平統一路缐圖”及台灣大選後政策走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25 13:14:08  


一個中國,是兩岸關系的“最大公約數”。
  中評社訊╱題:海峽兩岸關係中的最大公約數——兼論“兩岸和平統一路缐圖”及台灣大選後政策走向 作者:黃範章(北京),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副理事長、經濟學家

  “公約數”一詞,本是數學用語,譯成政治用語,可以說是“共同利益”、“共同基礎”或“共同前提”。有了“公約數”,二者便有相通之處。“最大公約數”,可以說是最根本的“共同利益”、最根本的“共同基礎”或“共同前提”。

  有人說,兩岸的經貿聯繫是對兩岸經濟至關緊要,可算是“最大公約數”。此言有一定道理。的確,兩岸經貿聯繫對兩岸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整個上世紀80年代,大陸引進的境外直接投資中有60-70%來自港台,而且港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香港中轉來的台資;而且90年代中期以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迅速,大陸日益成爲台灣的主要貿易夥伴,成爲台灣巨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一大來源地。兩岸經濟的依存度特別是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大增,兩岸經濟可謂共存共榮,密不可分。但有一條重要前提:兩岸和平。一旦“和平”不存,台海戰火必將使兩岸經貿聯繫蕩然無存。所以有人說,兩岸“和平”是兩岸關係中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最大公約數”。

  的確,大陸當局把“和平統一”作爲處理兩岸關係的一項基本國策;台灣方面,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力主“和平發展”,民進党候選人謝長廷也講“和平共生”。然而,儘管“和平”是兩岸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儘管“和平”是兩岸人民的共同企求,儘管兩岸政治領導人都呼籲和平,然而兩岸“和平”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産物,有破壞它的因素,也有維護它的基本前提,所以,兩岸“和平”還不是“最大公約數”。那末,這個“最大公約數”究竟是什麽?

  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極不穩定的“和平”

  首先須認定一個事實,兩岸兩個政權對峙,是中國內戰造成的,內戰雖早已停止,但未結束,因而這種“和平”狀態極不穩定,極其脆弱,隨時都可重燃戰火。既然如此,要啓動兩岸“和平談判”、達成“和平協定”,把一個“不穩定的和平”變成一個“穩定的和平”,有可能嗎?如果有,則確保這一“和平”的最根本條件是什麽?而破壞這一“和平”的最大危險又在哪里?

  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前,一方面台灣沒有放弃“戡亂”、“反攻大陸”,大陸當局也以“金門炮擊”和時刻準備解放台灣相對應。兩岸之間經貿關係完全斷絕而處於備戰狀態。在此情况下,“兩岸和談”自然無從談起。只是在實施“改革開放”後,兩岸經貿關係才得以啓動幷發展起來。儘管這種經濟關係是畸形的(非官方的、單行道的),但這種經貿關係發展很快,使兩岸的經濟依存度大增。兩岸的中國同胞决不能讓自己幾十年發展起來的經濟和兒女生命一旦毀於內戰的戰火。正是基於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的考慮,大陸當局才於90年代初與當時執政的國民黨達成“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繼則得出以和平方式結束內戰以實現國家統一的基本國策,先是“江八條”,現在是胡錦濤在十七大提出的“兩岸和平協定”,而且進一步指出“無論台灣任何政黨、團體……,只要承認一個中國,都可以談”。這充分表明“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原則,是維護台海和平,把台海目前不穩定的和平變成穩定的和平的根本前提,是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這完全出於一種真誠的政治意願,也是兩岸同胞的福祉所在。

  對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來講,最大威脅來自“台獨”。以陳水扁爲首的民進黨及其政府、根本否認“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原則,特別近年來加速推進“台獨”進程,搞什麽“去中國化”,改國號及“以台灣國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大陸當局去年通過《反分裂法》,表明大陸爲謀求和平統一有足够的誠心和决心,若陳水扁之流一意孤行,推進“台獨”,置台灣人民的生命及財産安全於不顧,兩岸中國人民决不願眼睜睜看到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决不願忍受再次喪權失地的事實。届時大陸當局將忍無可忍,除了堅持執行《反分裂法》而別無選擇。所以,破壞兩岸和平現狀和前景的是以陳水扁爲首的“台獨”勢力。無怪乎國際社會(甚至美國)都把“台獨”視爲危及台海和平的‘地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