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香港,娛樂的選擇很多,要怎麼去展現你自己,去吸引青年群體接受藝術電影?
麥聖希:這就要靠一些宣傳或者是市場的策劃才可以,不然的話他們就會去了卡拉OK或者出去玩,消費的方法實在太多。在香港要找一個點去吸引他們。如果我們做活動,最通常的是導演來了我們組織一個見面會,結束後時間留給觀眾去問問題。香港的觀眾是很被動的,我們組織的時候通常開始的時候就要設計一些問題,引觀眾主動去發問,慢慢他們在以後的見面會也會主動發問,去跟導演互動。
“品味可以分享,不是高低關係”
問:在選片方面,你們會不會有所側重?
麥聖希:除了引進各大影展的獲獎電影,我們更多捕捉在本土、亞洲發生的故事。電影中心有兩個特點,一是支持亞洲電影,另一個是支持本地年輕導演。他們起初沒人知道,但題材好,切合香港本土文化,電影中心都會支持。
問:百老匯電影中心的觀眾近年來有些怎樣的變化?
麥聖希:電影作為媒介,愈來愈多向香港大中學通識教育滲透,80後、90後接觸電影的頻率比過去高,並敢於認識新的題材。十多年前我做了個測試,播放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超現實默片,結果沒有多少人入院觀看。但在今年法國電影周,我再次播放這些片子,入座率高於十年前。我從1999年接手電影中心,當時只有2000多名會員,現在已發展到近2萬人。其中有原本從事音樂、藝術方面職業的;有因常來看文藝片,愛上電影,成為廣告導演的;有在這兼職,後來加入杜琪峰團隊的;有維修冷氣的工人,後到劇場做化妝師的……文藝電影不局限於知識分子,更不希望是知識分子反過來讓別人接受他們品味的。品味可以分享,但不是高低關係。
問:11月的亞洲電影節你們會拿出什麼重要作品?
麥聖希:我們的節目都是影迷主導,所以拿的都是很新很快的片。比如戛納5月份放的片我們都可以拿到,多倫多影展的新片我們也可以拿到亞洲電影節。另外影展裡面也會有不同的欄目,可能跟杜琪峰做一個座談會,由他來跟新導演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