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張新穎,1967年生,山東招遠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曾獲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等多種獎項。代表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沈從文精讀》、《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等,新作《沈從文的後半生》日前由理想國出版。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最有力的候選人。”很多人喜歡這樣評價沈從文。但或許比起是否能得諾獎,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沈從文的認識能走多遠。1988年沈從文去世,可關於他的研究從未間斷。在自己的後半生裡,他把對文學的熱情轉向對雜文物的探索,這是他不得不接受的命運一部分,還是可以用另一種視角去看待?“十六年磨一劍”,文學批評家張新穎的著作《沈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日前出版,這個在復旦大學裡開設“沈從文精讀”、“中國新詩導讀”等課程的大學教授;這個在沈從文的世界中久久徘徊不願離開的學者,如今終於可以借著這樣一本新書,坐下來,接受記者專訪,談談他深埋心底的沈從文。
談新書 沈從文折服於普通人創造的歷史
新京報:《沈從文的後半生》據說花費了你16年心血?
張新穎:我並不是16年中都在幹這一件事,1992年,我讀了沈從文的家屬整理髮表的《湘行書簡》——沈從文1934年從北平返回家鄉,在湘西的一條河流上給張兆和寫的一封封長信——我的感受無以言表,覺得必須寫一寫沈從文了。2002年底《沈從文全集》出版,其中四百萬字在他生前沒有發表過。讀完全集,我產生出寫沈從文後半生的衝動。2005年我開始著手,但因患眼疾寫了一萬字後無法繼續,寫這本傳記的事情一拖再拖,成了我的心病。我在2012年秋天重新開始寫,過程很順利,材料已在心裡滾瓜爛熟,真正的寫作過程只有一年。
新京報:閱讀《湘行書簡》可以說是你研究沈從文的一個轉折點嗎?據說,你在讀到沈從文1934年1月18日下午寫下的那段文字,那段徹悟“真的歷史是一條河”的瞬間,你才感覺自己終於真正走進了沈從文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