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4日電/香港電影導演徐克重拍過去的紅色經典《智取威虎山》,影片於2014年歲末公映後在全國掀起觀影熱潮,使該片票房遙遙領先其他新片。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4年12月31日載文《歲末重演〈智取威虎山〉》,文章說,親歷解放軍東北剿匪的軍旅作家曲波的原著《林海雪原》在上世紀50年代末被搬上舞台,60年代末江青親自指導據此改編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被搬上銀幕,當時其中的著名唱段和台詞家喻戶曉。
上世紀70年代末期文革結束後,對文革“極左”時代和那個時代文藝的批判和反思成為主流,樣板戲受到冷遇,樣板戲中的明星們也或多或少受到牽連。文革期間經歷過下放勞動的著名作家巴金後來說,“好些年不聽‘樣板戲’,我好像也忘了它們。可是春節期間意外地聽見人清唱‘樣板戲’ 我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我接連做了幾天的噩夢 ”
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是中老年一代的集體記憶,只身闖虎穴的歷險傳奇又能吸引80後、90後觀衆。據電影業人士分析,中國電影院消費人群數量約3000萬,其中占主流的就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樣板戲”對年輕一代來說是出生前的歷史,後來的反思文革和“傷痕文學”他們也沒有經歷。因此,即使讓他們看過去的樣板戲,讓他們有“毛骨悚然”的感覺也不容易。
更可能令年輕人反感的卻是他們親身經歷的,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樹立起來的新教條、新偶像,即“三突出”反面的崇尚個人和精英的價值觀。和《智取威虎山》一起公映的還有薑文導演的《一步之遙》,後者不僅票房大失所望,而且惡評如潮。許多影評說薑文的電影不接地氣,極度自戀,讓觀衆莫明其妙。
文革結束的政治經濟變化帶來了集體心理和思潮的改變,改革開放幾十年社會心理和審美也在一直與時俱進。習近平擔任國家最高領導人伊始,就強調“兩個30年”本質上都是中共領導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不容互相否定。2014年10月,習近平在北京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強調了“社會主義文藝”和“人民的文藝”。
徐克翻拍紅色經典《智取威虎山》一方面可以說跟上了時下的政治主旋律,另一方面似乎也沒有讓電影拘泥於樣板戲的套路,影片人物也沒有被臉譜化。盡管電影如評論所說“不談革命和主義”,但即使是習慣拍武俠的導演把紅色歷史演繹成了另一種江湖恩怨,但畢竟沒有脫離揚善除惡,宣揚“正能量”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