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始復仇”
6萬市民聲援“謝罪的日本人”
張連紅圍繞南京大屠殺對南京市民社會心理影響的問題先後做過一些問卷調查和口述訪問,結果表明,在南京市民的情感記憶中,“反日情結”並不占據主導地位。
而在與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接觸中,張連紅發現,在他們的情感記憶中,他們對待歷史的態度更多的也是寬容,絕大多數幸存者的共同心願是希望日本政府及民眾能真正承認和反省這一真實的歷史,防止悲劇重演。
張連紅舉了東史郎的例子。他認為,南京市民對東史郎訴訟案的反應,是觀察南京市民對南京大屠殺情感記憶的很好的個案。
東史郎曾參與了1937年12月開始的南京大屠殺暴行。1987年,他整理出版了著名的《東史郎日記》,向中國人民謝罪。一些日本人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東史郎日記也是不真實的。日記中提到的日本兵橋本更就此對東史郎提出訴訟,這就是著名的東史郎訴訟案。
1996年東京地方法院一審判決東史郎敗訴,1998年二審駁回東史郎的上訴。在一審之後、東史郎上訴期間,為支持東史郎繼續上訴,南京市民在橫幅上聲援簽名者達到6萬餘人。為了證實橋本殘殺方式的可能,僅僅為了證明法院門口有一水塘,南京市民提供的地圖就有60餘件。
張連紅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南京市民對南京大屠殺的記憶已經超越了“原始復仇”階段,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被置換為了一種“落後就要挨打的自責和自強意識”。“發動侵略戰爭的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而不是日本人民,日本人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這一觀念已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在紀念館和紀念碑的文字說明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等字句隨處可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