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應讓位於科學
隨著高鐵“爭路運動”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弊端逐漸凸顯,在一些地方和領域,甚至成為發展高鐵的“負資產”。
高鐵線路的走向,本該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密切相關。記者在中部兩省間乘坐高鐵,就遇上過一件鬧心事。本來買了去中部一個地級市“某某北”的車票,但上車後從鄰座小夥子口中才聽說“某某北”站並非在該市市區,而是該市所轄的一個縣。一旦在“某某北”站下車,到這個地級市城區還得再花一兩個小時乘車跑100多公里。
同車的當地人說,這種情況是因為當初車站選址時,縣裡的“人脈”強過市裡。如此設站,多年來不知導致多少不明就裡的外地乘客耽誤時間,多花了冤枉錢。
業內專家認為,“爭路運動”凸顯了高鐵建設亟待遵循科學合理原則的重要性,尊重高鐵設計自身的邏輯,不能因為哪裡爭了就要考慮,哪裡不爭就不管,而應從最大限度發揮高鐵線路拉動效應的角度出發。
一是走線設站要有科學的分析和選擇,尋求最佳平衡點。秦進認為,應做到現實需要與長遠規劃相結合、自然地理與經濟版圖相結合、惠及民生與服務國家戰略兼顧。不能由“外行”、“社會活動家”說了算,更不能“拍腦袋”決定。
二是公開征集意見,尊重主流民意,確保公平公正。有群眾表示,高鐵屬於公共資源,沿線站點選址不能疏忽公眾的感受,應盡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化解高鐵之爭的矛盾。
此外,還有專家強調,我國應建立一套“依法修路”的體制,要用制度和執行力來擠壓人為因素、權力尋租的空間。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