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80後”加央沒曾想到,他22歲時踏在大山裡的腳印,最終“撬動”了160萬元的中央部委項目。
他來自華北電力大學,是該校歷年來近3500名走入貧困無電地區的大學生之一。
今年6月初,華北電力大學的“綠色電力照亮長征路”項目,被政府部門、大型企業一起看中,成為民政部以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示範項目之一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多數高校的“常規項目”,活動效果常在學生回校後戛然而止。但這所高校,為何能“改變常規”,甚至撬動了一個全新的“能源脫貧”模式?
點亮一盞燈,改變貧困村
江西省興國縣齊分村,就是項目“點亮”的地方之一。
它地處革命老區羅霄山區,交通不便,村民收入微薄。村裡的劉大爺今年已經73歲了,每天去山上采茶打工,一個月能收入1000多元,多年的勞作還讓老人落下了一身疾病。
剝開貧困的外在,具備專業知識的華北電力大學師生敏銳地關注到,這裡的貧困,與“缺電”如影隨形。
“由於供電半徑過大和電力線路老化,該村電力供應質量較差、電壓低,電飯鍋的飯都做不熟,常年吃的是‘夾生飯’。冬季雨雪天還有停電情況發生,供電質量急需提高。”華北電力大學團委書記林長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項目第二個要點亮的地方,在2500公里以外。
它位於新疆准噶爾盆地南沿,烏魯木齊縣永豐渠鄉的黑家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04團牧二場。88.09萬畝草場,均屬“無電區”。
“那里根本就沒有公路,非常難走。但為了調研,我們已經進疆好幾次了。”華北電力大學團委副書記王集令說,“現在牧場戶數210戶,都是哈薩克族。”王集令和師生們走進一戶戶牧民的簡易帳篷,看到的,只有起居用品和爐灶,沒有現代化電器。
“牧民根據自家草場分散居住,戶與戶之間動輒是幾十公里的山路。所以,採取傳統的‘大電網’送電方式需要很長的線路,成本昂貴。”王集令說。
項目組決定,向80戶牧民捐贈戶用太陽能發電設備。
“利用太陽能發電設備,我們就能解決新疆和江西兩地近100戶貧困戶、500餘人的電力供應問題,提高供電質量。”林長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