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魯迅一樣,蔡公時也是在日本參加了同盟會,要比較革命資歷,貢獻比魯迅大得多。魯迅只是普通的同盟會會員,用今天的話說,一名革命群眾。蔡公時是貨真價實提著腦袋幹,早在辛亥革命前,就追隨黃興參加欽廉之役,參加鎮南關起義。辛亥革命軍興,留日的江西學生李烈鈞成了江西都督,蔡公時是江西軍政府交通司司長,此時的魯迅只是紹興縣城一名中學教師。用比較通俗的話來形容,當時的蔡公時已當上局級幹部,已經有了做官僚的資本。
從1912到1926年,魯迅當了十四年的科級小公務員,而這個階段的蔡公時,一直追隨孫中山。二次革命討袁,親至湖口前線作戰。二次革命失敗,被通緝,又流亡日本。護國運動,護法戰爭,蔡公時始終跟在孫中山後面,曾在廣州的大元帥府給孫做過秘書。是孫中山彌留之際親睹遺容並聆聽遺言的幾個國民黨人之一,在黨國元老中德高望重。拼資歷,蔡公時比不上汪精衛,起碼要比後起之秀的蔣介石強。
到1928年,南方的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革命軍勢如破竹,大勝北洋軍閥,很快攻入濟南。這時候,蔣介石手握軍權,成為最有實力的第一號人物。自古兩軍對壘,都在淮海一帶決戰,逐鹿中原,誰贏,誰就可以得到天下。只要拿下徐州,攻入濟南,繼續揮師北上,平定北京指日可待。然而也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日本人開始搗亂,在中國的領土上,借口要保護僑民,公開出兵占領濟南。說起來真夠窩火,本來只是中國人在內戰,日本人非要橫插一杠。從內心深處來說,日本不希望北伐成功,不希望中國統一,不願意中國強大。不管是面對北洋軍閥政權,還是面對南方革命政府,日本人首先考慮的是在華利益,是利益的最大化。
|